走進植物園,現(xiàn)場觀察熱帶雨林植物,分組聽植物園的科普工作者上課。近日,廈門實驗小學三年級(2)班的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學課。這是該校一節(jié)典型的校館課程。
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的校館課程,就是與廈門市植物園、藝術館、科技館、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將植物、藝術、科技、歷史等教育課題按類別分為多個認識項目,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突出綜合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里開展跨學科學習,解決真實性問題。
與課本結合:
不只是參觀和聽講座
記者跟隨該校三年級(2)班的學生,乘坐大巴來到植物園。會不會只是走馬觀花?但半天的活動打消了記者的疑慮。參與活動的教師備課充分,小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有講解,有實驗,有問題思考,還有課后作業(yè)。所有這些表明,這不是簡單的參觀,而是精心設計的課程。
學生來到植物園后,會拿到一本小冊子,叫“雨林探秘”,這本冊子由植物園工作人員編寫。里面內(nèi)容有“小調(diào)查”,問學生是否來過熱帶雨林,以及想了解哪些知識;在小冊子的第二部分“知識闖關”中,讓學生辨別哪張圖片是“老莖開花結果”以及“絞殺現(xiàn)象”等;冊子上還有“植物住在哪里”等問題,也就是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環(huán)境等內(nèi)容。
據(jù)廈門實驗小學科學教師洪曉露介紹,三年級的科學課里,有“根莖葉的關系”這一內(nèi)容,此次活動就是圍繞這個內(nèi)容來的。圍繞植物這一主題,學生一共要來植物園4次,算起來有十多個課時。
在植物園,40多名學生被分成5個組,每個組由一名教師帶隊,教師為植物園的講解員。教師除了給學生講解植物的相關知識,還要帶著他們開展觀察,并測量植物葉子的長度和寬度。在研討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講解什么是寄生植物、什么是附生植物之后,讓學生分別去尋找這兩類植物,要求他們寫出日常生活中是否看到這兩類植物,同時寫出兩者的區(qū)別。
廈門實驗小學校長何寶群介紹說,學校的場館課程,經(jīng)過了系統(tǒng)的設計和規(guī)劃,不能隨意穿插,比如五年級到科技館,六年級學生大了,就讓他去博物館,感受歷史,每個場館要去四五次,通過系統(tǒng)學習,讓學生建立起立體的知識體系。
不只是講授:
探究讓學生唱主角
小李是廈門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像他這么大的孩子,幾乎沒有體驗過用信紙寫信。不過,在參觀完華僑博物館后,他被要求寫一封家書,他要以被賣到南洋的一位“契約華工”的口吻,向“母親”敘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小李參觀完華僑博物院,他們分小組進行研究,每個小組領到的任務不同,他所在的小組要完成的任務是寫家書,而其他小組有的要模擬在南洋辦一份華文報紙,有的要辦一家店鋪,并制作出模型。這些任務都要用在博物館學到的知識來完成。何寶群介紹說,項目式學習重點是要在真實的場景里,讓孩子唱主角,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性問題,真正讓孩子在素質(zhì)教育上有所收獲。
記者了解到,學校五年級學生的課程主要是與廈門市科技館合作,讓學生在動手做小實驗、玩小游戲中了解物理知識。比如“五光十色,為什么能看見彩虹”板塊中,向學生介紹光學知識;“拆裝解鎖造板凳”,則讓學生認識榫卯結構;“起重機里的奧秘”讓學生了解杠桿與滑輪的原理。這些小實驗與小游戲,由學生分組動手體驗,從而促進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到科技館還是到博物館,都要求學生完成資料收集與整理、實地觀察、成果交流等基本環(huán)節(jié),并不是一味地以講授為主,學生通過聽、看、做、想、講,在相對真實的世界里學習。
教師當好推手:
有保障才能真落地
作為一門課程,如何保質(zhì)保量,并讓學生學有所獲,需要教師進行專業(yè)的規(guī)劃。學校組織學科骨干教師進行課程研發(fā),并開展評價。廈門市植物園的講解員莊曉琳說:“講植物的專業(yè)知識,我們是內(nèi)行,但如何教小學生,如何對應課本,我們是外行,所以我們選擇與教師共同來規(guī)劃課程?!?/P>
學生拿到的學科材料,有的是由學校教師執(zhí)筆編寫的,有的是由場館教師編寫的。
要與植物園等單位合作,必須有專人對接,還要加強專業(yè)方面的聯(lián)系。學校教導處組織教師,負責與各個場館的管理者聯(lián)系,協(xié)調(diào)校館合作事務,協(xié)調(diào)課程具體實施的課時、經(jīng)費、人員等事項。學習結束后,學校教師和場館工作人員還會坐在一起開總結會,共同討論如何把課上得更好。
學校為每個進館學習的小組安排兩名家長隨行。他們除了負責學生的安全外,還要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參與對學生的評價。他們要觀察學生的紀律習慣、學習成果、合作程度等方面的表現(xiàn),最后和授課教師一起綜合評分。
除了讓學生走進場館,學校還把社會上的專業(yè)人士請進來,為學生上課或開講座,以此作為補充,提升學習效果。今年,學校繼續(xù)開展古琴進校園活動,請民間大師到學校,通過表演古琴配樂誦讀經(jīng)典詩詞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學校還請牙科醫(yī)生深入班級,普及愛牙科學知識。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校外專家課堂,讓學校的項目式學習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
通過校館合作,廈門實驗小學教師的教研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成為場館資源的主動使用者。植物園、美術館等部門參與到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中來,育人功能得到發(fā)揮,也提升了影響力。(本報記者 熊杰 通訊員 劉勝峰)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1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