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書是活的知識寶庫?;ú菔腔顣?,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陶行知先生這段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也啟發(fā)我們利用身邊各類資源開展教育教學。
生活即教育,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才能習得更多能力。
在每個月最后一個周二,我校三年級學生都會到校外研學基地“五號車間”學習。這是孩子們最向往的學習時間,在這里,他們沐浴藝術的柔光,眼觀花草蟲魚,手觸板、泥、刀、鉆,腦思結構比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
學習版畫時要求學生觀察實物,在白紙上作畫,利用復寫紙印到泡沫刻板上,再利用刻刀等工具將畫刻出來,最后上色、壓印。由于工序煩瑣,孩子們聽完老師介紹便迫不及待開始了。做事重視效率的肖同學不慌不忙,眉頭微鎖,若有所思。我走近詢問:“有什么困難嗎?”不等他開口,同組學生說:“老師,我們這組的葉子太難畫了,葉脈又細又多。”我問肖同學:“你有什么想法?”他說:“這片葉子呈橢圓形,橢圓是軸對稱圖形,我們有復寫紙,可以只畫出它的一半,這樣就能減少畫的時間了?!甭犃T,其他學生恍然大悟。
我微笑著說:“肖同學善于觀察,能把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作畫中,真了不起!想一想,還可以怎樣做使畫更美呢?”
鄰組學生畫的是一個白色瓷花瓶,他們“偷師學藝”,高興地說:“老師,花瓶也是軸對稱的,同樣可以采用肖同學的方法。花瓶的裝飾部分可以畫一些有規(guī)律的圖案?!?/p>
孩子們絞盡腦汁,畫盆栽的小組展開了熱烈討論,有人分析盆栽的形態(tài)特點:主干分出眾多枝丫,這不正是最近剛剛學習的思維導圖的模樣嗎?還有人認為像細胞的分裂,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孩子們透過盆栽看到了更多已經(jīng)學習過、熟悉的知識。
學習木藝時,孩子們化身“小木匠”,設計圖紙、涂色、鉆孔、打磨、裝飾,完成每一道工序時都聚精會神,一塊塊小木頭、一片片刨花、一段段廢舊麻繩,在孩子靈巧的小手中變成了機器人、小板凳、小燈籠……
每一次學習結束,孩子們當天的日記內(nèi)容都是關于那個美好的下午。有學生寫道:“老師夸我畫的盆栽枝繁葉茂,畫面飽滿,沒想到印刷出來真的美麗極了。希望我的畫能在展覽中被拍賣,拍賣的錢捐獻給殘疾兒童?!?/p>
在“五號車間”,孩子們成了民間藝術小達人,他們專注于每一次的學藝時光,課下還不忘繼續(xù)鉆研。
班級分享日,余同學給大家?guī)砹嗽凇拔逄栜囬g”學到的新技能,他說自從學習了木藝,他便愛上了這門手藝,平日里收集了各種廢舊物品。在他的巧手下,那些廢舊的木頭、紙皮、塑料、螺絲釘?shù)榷甲兂闪擞腥さ膽?zhàn)車、小房子、面具……
重陽節(jié)敬老愛老活動中,喜愛編織的阮同學給社區(qū)的劉奶奶送去了親手織的圍巾,木工小達人陳同學送給張爺爺一張小木凳。爺爺奶奶們收到孩子送的小禮物高興得合不攏嘴,連連稱贊。
有的孩子將自己的作品贈人,有的孩子則將作品拿去出售。周末義賣活動中,除了以往義賣看過的舊書,學生義賣的“商品”還有自制杯墊、陶藝口杯、木制小勺。
每一次走進“五號車間”,孩子們都主動思考,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靈活應用;每一次走出“五號車間”,孩子們會探索更多未知,并憑借自己的力量幫助身邊人。這不正是我們一直力圖構建的健康生活學習模式嗎?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融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武漢市育才行知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05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