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有此一說

    “出名要趁早”的教育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9-04-30 作者:段太勇 來源:中國教師報

    “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最早由小說家張愛玲說起。張愛玲說這句話是有時代背景的,不單單是字面意思。然而,這句話卻被世人記到了骨子。君不見,各種少年特長班星羅棋布,電視臺的選秀節(jié)目層出不窮,網(wǎng)絡(luò)上奇人怪事接二連三。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崇拜“出名要趁早”。

    中國有句古話叫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還有一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不僅反映出“人要出名”這一普遍社會現(xiàn)象,也道出了出名的兩種方式:其一是“過”,可以解釋為一般性付出,留的名往往不經(jīng)久;其二是“死”,需要巨大的付出,甚至是性命,這種留名能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這兩句話還隱含著另外一層意義:人活在世上,可以什么都不留下,但無法擺脫對名的渴望。

    無論是常人的“留名”之愿,還是英雄的“照汗青”之心,都是希望被他人認同,不被冷落。人一旦“出名”,在“馬太效應(yīng)”的光環(huán)籠罩下,就能獲取更多的資源,更好地存活于這個社會,體驗人生的成就感。所以,“出名”是人的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只是何時、依靠什么、憑借什么方式“出名”具有偶然性。精神分析家認為,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擺脫對生命短暫的恐懼唯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延續(xù)方式,這或許是“出名心理”最原始的“集體潛意識”的反映。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最高的心理需求層次是人生的自我實現(xiàn),而“出名”正是這種心理的體現(xiàn)。

    有些人為了孩子有朝一日“出名”,把孩子當成學習的機器。殊不知,這種做法忽視兒童的心理特點,嚴重違背教育規(guī)律,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在我們的教育與文化中,顯然忽視了對“出名”的深入探討。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機制在有意無意地壓制人的正?!俺雒薄1热?,學校主張整齊有序、反對標新立異;教師偏愛乖巧聽話的學生,討厭不守規(guī)矩的學生。許多學生“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無情地剪平。殊不知,這把剪刀在剪掉人性之刺的時候,也熄滅了人性之光。

    與“出名要趁早”相對應(yīng)的是“大器晚成”。一般而言,“晚成”者都是“大器”。但在“出名要趁早”的影響下,許多人急于脫穎而出,給“晚成”者留下的生存空間極為狹窄。對于不同時期成熟和成才之人來說,所采取的培養(yǎng)和啟發(fā)方法應(yīng)有所不同,要允許“大器晚成”,并為“晚成”者提供適合、寬松的環(huán)境,不斷鼓勵和激勵他們。但“出名要趁早”鼓勵的是先行者先收獲,在這種思想浸染下,“晚成”者往往承受著比常人更大的社會壓力,而社會壓力過大,超出了心理承受程度,使“晚成”者轉(zhuǎn)變?yōu)椤安怀伞闭叩母怕试龃蟆?/p>

    總之,“出名要趁早”是一種不成熟的思想觀念,其根本是教育的“揠苗助長”。對于“出名”,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出名”心理是正常的,不應(yīng)該抹殺;“出名”之途艱辛,走不得旁門左道;即便渴望“出名”,也不應(yīng)一味“趁早”。

    (作者單位系江西省奉新縣教育局)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0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guān)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