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包括三種閱讀形態(tài):單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單篇閱讀是課堂的主要陣地,群文閱讀是課堂的有益補充,整本書閱讀是課堂的延伸。
群文閱讀打破以單篇獨進、深探細究為主要特征的精讀教學一統(tǒng)天下的狀況,通過全面的閱讀指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拓展學生的閱讀方式,最大限度地解放與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群文閱讀的關鍵是學會建群。這個群不是幾篇文章拼湊在一起,而是根據(jù)議題的需要,實現(xiàn)課文重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文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文章進行詳細分析,找出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文章內容與知識的比較,這樣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文重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單元重組和跨單元重組兩種方式,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單元都是按主題進行劃分,這種主題式的單元劃分方式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的閱讀學習,因此在實現(xiàn)課文重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分析文章之間的異同,這樣就能有效實現(xiàn)課文重組的目的。比如將課內的《釣魚的啟示》和課外的《規(guī)則在心中》《信任》組成“群”,讓學生在通讀后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目深入探究。這樣的方式豐富了小學語文單元教學模式,更有效地在課內外開展精讀,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第二,按一定結構呈現(xiàn)文章。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xiàn)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xiàn),最好有一定的結構,才能取得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主題和特點,合理選擇舉一反三、分組遞進等群文閱讀教學結構,有效地呈現(xiàn)文章。
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即先讀一篇文章,再讀一組文章。比如群文閱讀“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壁虎借尾巴》,再指導學生閱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七顆鉆石》《犟龜》一組文章,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童話故事中“反復結構”的表達方式。
分組遞進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即先讀一組文章,再讀另一組文章。比如,《太陽·石頭·風》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先指導學生讀兩首有關太陽的詩歌,讓學生感受詩歌想象的豐富性;再指導學生讀兩首有關石頭的詩歌,學生在感受詩歌想象的豐富性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詩歌語言的趣味性;最后引導學生閱讀三首有關風的詩歌,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想象的豐富性和語言的趣味性。這種教學結構,一組一組地呈現(xiàn)文章,讓學生始終在多個文本共讀中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其綜合分析能力。
第三,抓住整體設計問題理解文章。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單篇文章閱讀做基礎,但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教學時,教師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比較性、遷移性、沖突性等問題,將多篇文章橫向聯(lián)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重整、伸展、評鑒、創(chuàng)意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設計遷移性問題。比如,略讀課文《刷子李》的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先指導學生厘清課文“黑衣上沒有白點——黑衣上出現(xiàn)白點——黑衣上的小洞”的情節(jié)結構,習得“一波三折”的寫作方法;再引導學生閱讀《張大力》《蘇七塊》《泥人張》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運用了“一波三折”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遷移中鞏固知識、形成能力。
設計沖突性問題。比如《創(chuàng)世神話》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各國創(chuàng)世神話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點之后,讓學生深入思考:創(chuàng)世神話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學,為什么今天我們還要讀?從而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群文閱讀教學,為師生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也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儀隴縣新政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