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課上,教室里靜悄悄的,學生們都在認真地做作業(yè)。這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小昊正在玩橡皮。只見他一會兒在桌子上擦一擦,一會又在作業(yè)本上擦一擦,玩得不亦樂乎。小昊剛進班時特別愛動,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成績總上不去。為此,我花了不少心思,可總是收效甚微。
我該怎么辦呢?一天,我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腦神經專家,他自幼患了學習障礙癥。小學三年級以前,數學老師從未在他的作業(yè)本上打過對號,這令他很難過。四年級時換了一位數學老師,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新來的老師拿起他的作業(yè)本親切地說:“你太大意了,咱們再寫一遍?!钡诙檫€是沒寫對,可老師卻在本子上打了幾個對號。他激動得幾個晚上睡不著覺,后來在新老師的幫助下,他迷上了數學。
這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跳一跳,孩子也能摘蘋果”。教育如同摘蘋果,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孩子摘下來輕而易舉,好像沒什么特別的。假如蘋果在稍微高一點的地方,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甚至還要想些其他辦法才能夠得著,孩子就享受到了思考的樂趣和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快感,這個蘋果的“營養(yǎng)”自然比第一個蘋果好。反之,如果一個蘋果在樹的頂端,孩子想方設法也摘不到,如此反復幾次,興趣沒了,孩子便不會要這個蘋果了。
是呀,小昊為什么完不成家庭作業(yè)呢?為什么對數學不感興趣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小昊喪失了學習興趣。如何把這個病根除去,我擬訂了一個計劃。“小昊,給你三分鐘,將練習二‘8和9的分解’用小棒擺一擺,然后擺給我看,說給我聽,好嗎?”3分鐘不到,小昊就來找我了,擺起小棒有條不紊,說得也清晰流暢。緊接著,我又讓小昊將8和9的加減法也做了一些,小昊也很快地完成了。記得前幾天上課時,我讓小昊說一說8和9的加減法,小昊臨下課時還沒做完。兩相比較,一個是5分鐘不到就可以算出來,另一個則是一節(jié)課40分鐘也不愿做。
難道這里面有什么秘密嗎?原來,秘密就在確立目標的方式方法上。前者只要求會擺、會分,表面上看起來是把難度降低了,其實最終也是為了達到全部識記的目標,總耗時不過5分鐘;后者直接計算,忽略了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低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難度加大了,小昊的記憶力也再一次經受了痛苦的考驗,總耗時卻用了一節(jié)課。
教育是一門藝術,應該求善求美。對于一個學習后進、記憶力欠佳的孩子,教師最好讓他先完成比較容易的任務,使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再調整任務的難度。
教育需要一些這樣的小技巧,跳一跳,夠得著,讓所有孩子都能吃到最大、最紅、營養(yǎng)最豐富的那個蘋果,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監(jiān)利縣章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8年12月19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