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學是中國共產黨在老區(qū)創(chuàng)辦并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195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準,遷址圓明園遺址非主體部分,如今是北京城六區(qū)中面積最大的校園。校園生態(tài)宜人,學生在最美的年紀在這樣一所學校學習、生活、成長,我們應該給提供什么樣的教育為他們人生的幸福奠基?
群眾關心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我們教育集團成立的目的,是推進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在集團化辦學中追求的是管理共通、資源共享、文化共榮、品牌共生、課程互授、發(fā)展共進。為了確保每一個校區(qū)的辦學品質,我們在教育集團中實現了“六個一體化”,即在資源配置、管理機制、師資調配、教師培訓教研、教學質量評估以及學生培養(yǎng)六個方面的一體化推進。我們的理想是,將來在集團的哪個校區(qū)上學都一樣。
對于當下的家長來講,他們關注的是自己孩子的成長。如何實現整體優(yōu)質、面向個體實現個性化教育,最重要的是需要科技賦能教育。
我們學校正在實施的是“生態(tài)·智慧”教育。教育是人生命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學習的過程和能力提高的過程,更重要的,它是人成長完善的過程?!吧鷳B(tài)·智慧”教育的目標和追求,就是要構建生命成長和智慧生成的場域。教育的目的有三條,即培育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和豐富高貴的靈魂。
在這個基本的框架之下,我們構建了“生態(tài)·智慧”課堂的四個場域,包括生活場、思維場、情感場和生命場。教育需要有生活,學校里不能光是學習,也不能光是體育,還有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同時,教育應該開發(fā)和訓練學生的思維,還有情感的交流。人們常談到人工智能、機器人未來是否會替代教師這個職業(yè),我想是不可能的,因為機器人不可能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這個環(huán)境下,學生要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這個生態(tài)一定是自然、綠色、開放、多元和包容的。每個學生就像樹上的每片葉子一樣各不相同,我們對于學生應該包容、開放。21世紀的五大素養(yǎng),包括特別提到的數字化素養(yǎng)以及創(chuàng)新的素養(yǎng),“智慧教育”應該把這些素養(yǎng)在課程和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加以滲透,由此我們構建了“4H”的課程結構,即通過頭腦(head)、心靈(heart)、雙手(hands)和健康(health)這四個要素,來關注學生的生命、生活和生長。
2019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qū)專門發(fā)布了人工智能的十七個應用場景,本校是教育方面唯一的一個。在這個場景中,我們打造兩大基本平臺:資源平臺和個性化的學習平臺。通過人工智能的手段關注每個孩子的個性化發(fā)展,通過人工智能環(huán)境下的“生態(tài)·智慧”教育,改變以往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測評、反思這樣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結構,通過人工智能改變課堂教學的形態(tài),進一步以學生為中心實現“智慧課堂4.0”的躍遷。這個場景就是通過我們的方式改變現在課堂教育里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通過互動和技術的手段把每個校區(qū)之間的教研進行聯動,最終使得每個校區(qū)的教育品質做到一體化。
通過人工智能環(huán)境,我們構建一個混合式學習系統(tǒng),特別關注四大空間,即物理意義上的場館空間、創(chuàng)客空間,還有智慧學習空間以及網上虛擬空間。通過人工智能手段打造未來一零一中學的校園,對每一種學習進行“私人定制”,包容每一種學習方式,尊重每一種學習活動。這樣,未來的學習,就不僅是老師講、學生學,更重要的是營造學生的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氛圍。
現在可能不太好預測,十年以后教育會變成什么樣,到底什么是不會變的。但至少人是不會變的,教育的核心還是人。教育讓每個學生成為他最好的自己,這一點不會變。所以,技術進一步應用于教育,不僅僅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和發(fā)展助力,通過“人工智能+教育”的手段,目的應該是為每個孩子的發(fā)展提供適合的、優(yōu)質的教育。
不管將來技術手段發(fā)展到怎樣的程度,我們關注學生的基本點還是不會變的。再先進的技術,再美麗的校園,如果沒有活潑可愛的學生,這個學校就是缺乏溫度的。有了社會各界對基礎教育的關心,我們的教育會更加有溫度。
(作者系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此文系作者在網易教育年度論壇上的發(fā)言,有刪節(jié))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4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