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到小籃子里拿出自己帶來的玩具,圍坐在娃娃家的桌子旁。
“你可以和我分享嗎?”滔滔拿著自己的汽車玩具問琪琪。
“我不要,你的不好玩,我就要玩我自己的。”琪琪回答。
滔滔跑來向老師告狀:“老師,琪琪他不和我分享?!?/P>
我們在帶班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事件,有的幼兒不愿意和別人分享。我們該如何去處理呢?多數(shù)教師會教導幼兒要學會分享?!按蠹叶际且粋€班的,都是好朋友,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分享的。”“你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呢?”“你想要他跟你分享,就用好聽的話跟他說:‘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嗎?’”
誠然,這種用說教和道德解釋的方法鼓勵幼兒分享,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往往不明顯,也不穩(wěn)定。
幼兒有說“不”的權利
根據(jù)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學齡前兒童心理的突出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這個時期的幼兒考慮問題往往從愉悅自我出發(fā),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開始逐漸去自我中心,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教師一味強制幼兒去分享,只會讓幼兒感到疑惑、不安:“這到底是我的東西還是別人的?為什么我必須和他分享?”這樣的“分享”只會讓幼兒越來越自我。
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是先懂得“獨占”,后學會“分享”,先學會“利己”,后學會“利他”的。在學齡前幼兒心目中,教師是權威的象征,教師的期望與態(tài)度對幼兒的行為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理解這個時期幼兒自我中心主義的特點,尊重幼兒說“不”的權利。我們要告訴幼兒:當我們手中的東西數(shù)量不多時,可以選擇拒絕分享;當我們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時,要告訴對方保管、使用物品的方法;對于集體的東西,我們不可以獨占,要共同使用;對于別人的東西,我們要學會愛護,不可以多次要求別人分享。
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體驗分享
分享行為是幼兒在與環(huán)境、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是幼兒生理、心理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因此,雖然不能強制要求幼兒分享,但成人的引導也必不可少。
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分享,是引導幼兒學會分享的一種好方法。跟幼兒講分享行為的好處有一定的效果,但目睹分享的實際行為更有效。經(jīng)??吹絼e人表現(xiàn)出分享、幫助、給予行為的幼兒,自己也更容易那樣做。當幼兒看到其他人表現(xiàn)出分享的行為,并且從中獲得明顯的快樂時,模仿也會更容易。
教師可以抓住生活中自然出現(xiàn)的情境進行分享教育,也可以通過事先準備的活動開展分享教育。教師在活動中既要演示如何分享,也要演示如何以禮貌的方式對待他人的分享,使雙方都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比如在自由活動中,幼兒發(fā)生了分享行為時,教師可以說:“你將自己最喜歡的洋娃娃和圓圓分享,我聽到她跟你說謝謝了,你們一起分享玩具,一定是好朋友,你真是個愛分享的好孩子。”“有好朋友將自己的玩具分給你玩,我聽到你對她說謝謝了,你真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P>
巧用強化鞏固分享行為
幼兒具備了初步的分享能力與分享體驗后,成人還需要巧用強化,鞏固他們的分享行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分享行為,不要把這種行為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也不要等到出現(xiàn)某些特別引人矚目的情況時才給予幼兒鼓勵。相反,對幼兒在生活中能做到的小事也要鼓勵,比如和好朋友分享玩具,在個別化學習時一起分享操作材料等。除了口頭鼓勵,教師也可以采用微笑或者其他積極的信號對幼兒的行為表達贊賞。如果采用表揚,要表揚幼兒之間具體的分享行為,揭示幼兒行為背后的品質,使其道德內化。
學前兒童掌握社會規(guī)則,學會分享,從個體我走向社會我的過程中,成人的支持和引導十分重要。幼兒是在與成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體會社會規(guī)則,建構自己內心世界的。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耙陨碜鲃t”“言傳身教”歷來是被推崇的德育原則,教師要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幫助幼兒理解分享、懂得分享,做幼兒分享的榜樣,從而引導幼兒樂于分享。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qū)黃家花園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9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