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是南通市通州區(qū)東社學校九年級1班的學生,也是一名唐氏綜合征患者。除了語、數、外等學業(yè)科目外,學校還為他安排了心理輔導、感覺綜合、生活適應、溝通交往等課程?!斑@些課都是為小東‘量身定制’的,會根據他的情況不斷調整?!痹撔H诤辖逃Y源中心副主任高紅旗告訴記者,在東社學校,像小東這樣的特殊孩子,一共有4位,年齡從11歲到16歲不等?!氨緦W期,我邀請兩個大一些的孩子擔任了三年級電腦課的助教,希望以此提升他們的自信心?!?/p>
今年教師節(jié)前夕,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顧月華帶隊來該校調研,看著孩子們認真學習的模樣,她頗為感慨:“東社學校所提供的適合的個別化教育體現了普通學校實施特殊教育的高水平,也是全省大力推進融合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k好特殊教育’既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新的責任擔當和目標追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始終以‘拓荒?!汀剿髡摺淖藨B(tài)行走在全國融合教育發(fā)展的最前沿,努力為人民群眾交上一份靚麗的‘江蘇答卷’。”
從“開先河”到“再跨越”
作為全國最早實行隨班就讀實驗的省份,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南通縣就在鄉(xiāng)中心小學開設了特教班,并對班級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宜興、淮安等地也將盲童安置在普通小學,由特校教師定期輔導。1986年,全省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會議在南通召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領導到現場考察后興奮地表示:“江蘇找到了一條中國特殊教育的發(fā)展之路”。1994年,全國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會議在江蘇召開。會后,原國家教委頒發(fā)《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殘疾兒童少年的隨班就讀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江蘇加快了對融合教育的探索步伐。2014年,省政府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為全省“十三五”期間大力深化融合教育、優(yōu)質全面發(fā)展特殊教育確定了總目標、總任務。2018年底,《關于加強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這是江蘇從頂層設計層面對融合教育發(fā)展做出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探索。它明確了各地落實融合教育的陣地、人員、裝備、課程、管理機制等的總體制度框架,明晰了部門職責、建設和認定標準,全面推動江蘇融合教育發(fā)展走向標準化、規(guī)范化。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李天順說:“這是一份具有革命性的文件,嘗試回答當前特教面臨的兩個熱點問題:怎樣提高普及水平、如何提高普及質量,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范意義?!?/p>
根據江蘇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融合教育已全面實施,各學段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的殘疾學生占該學段殘疾學生總數的80%以上,基本形成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的特殊教育發(fā)展格局。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至少設置學前、小學和初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各一個,方便殘疾兒童少年就近入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即國家提出的“資源教室”的升級版,集教育、康復、服務于一體,對特教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更加集中和靈活。依據《意見》,各地各校積極行動起來,開啟了融合教育發(fā)展之路上的全新探索。目前江蘇已有近3000個普通學校建成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省級統(tǒng)籌、行政推動、多部門協(xié)作整體推進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這是江蘇闖出的新時期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一條新路。
今年10月23日,經過近一年的建設,常熟市綠地實驗小學掛牌成為該市第100家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配備了1名專職資源教師和多名兼職學科教師,主要面向患有智力障礙、肢體障礙、自閉癥等隨班就讀學生提供教育、康復服務。日前,該市正式啟動32個學前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專項檢查?!百Y源中心的建設只是第一步,我們將通過專項檢查,幫助普通學校更好地發(fā)揮資源中心的教育康復功能,更好地服務殘障兒童?!痹撌刑厥饨逃笇е行膭?chuàng)始人陸振華說。
在建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成為重要一環(huán)。從2019年起,省教育廳委托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開展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上崗認證培訓,委托臺灣地區(qū)13所高校融合教育專家團隊研究設計“江蘇省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特教專職教師上崗培訓方案”。“該方案總計240個學時,包含120學時的理論和120學時的實操,針對的是在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工作的特教老師。”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教學院院長談秀菁介紹,“經過培訓,這些教師基本能夠承擔起資源中心日常的組織與指導工作,從而促進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抓“內涵發(fā)展”促“模式創(chuàng)新”
推動全省融合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內涵發(fā)展走在前列,是一項需要上下聯動、跨部門融通的系統(tǒng)工程。自2017年起,江蘇各級均成立了教育部門牽頭,財政、民政、人社、編辦、衛(wèi)健委、發(fā)改委、殘聯等部門負責同志共同組成的特殊教育聯席會議,重點解決融合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目前,全省已經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較為完備的融合教育發(fā)展體系。各地積極探索基于本地實際、體現區(qū)域特色的融合教育發(fā)展新模式,形成了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蓬勃發(fā)展圖景。
每年四、五月份,南京都會召開“最美融合教師”評選活動,挖掘和宣傳融合教育先進教師典型。作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qū)”,南京的隨班就讀工作也贏得了同行的一致點贊。該市通過著力強化政府主導、著力建立工作體系、著力協(xié)同推進實驗、著力培養(yǎng)師資隊伍、著力提供支持保障的“五著力”機制強化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同時以有文件、有牌子、有經費、有機制、有任務、有團隊的“六有”標準保障工作推進有力有效,為融合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省內最早嘗試反向融合教育的特教學校,徐州特校早在1998年就舉辦了“聾健合一”的幼兒園,招收少量普通兒童入園,為聽障兒童營造語言交流環(huán)境。2003年開始,該校又設立融合部,在聾校里辦普通幼兒班,以健聽學齡兒童為主體,讓受過學前康復教育的聽障兒童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開辦融合部第一年,該校共招收23名普通兒童和12名經過學前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的聽障兒童,統(tǒng)一使用普通學校教材,根據學科和學生的需要,采取有分有合的上課形式。如今,徐州特校反向融合教育已經走過了十余年,第一屆接受融合教育的學生大多數進入高等學校深造。
隸屬于無錫市殘聯的無錫特殊需要兒童早期干預中心自2016年開始全力推進學前融合教育,在市、區(qū)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已有20余個幼兒園成為干預中心的合作園,形成了跨部門、跨系統(tǒng)協(xié)作推進融合教育的良好局面。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的陽陽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他曾就讀的通德橋幼兒園是干預中心的合作園之一,在干預中心的專業(yè)指導下,陽陽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發(fā)展,在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他的語文、數學成績都很優(yōu)秀。
特教學校的融合教育工作也發(fā)展得有聲有色。海門市教育局自2015年起與市殘聯、市民政局和衛(wèi)健委合作,成立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于每學年開學初對全市各中小學、幼兒園上報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進行診斷,根據診斷結果,結合家長的意愿,確定合適的安置方式?!拔瘑T會擁有智力診斷醫(yī)生兩位,聽力、視力診斷醫(yī)生各一位,另有兩名康復師。本學年一共診斷了460名學生。”海門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仇中輝介紹,目前全市共有62名特殊學生需要送教上門服務,為此他們專門成立了由特校巡回指導老師,普校資源教師、康復師以及志愿者組成的送教隊伍,大家各司其職,確保每一個孩子能夠接受良好教育。
唐氏綜合征男孩小勇今年從太倉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yè)后,進入了中德善美實業(yè)有限公司就業(yè),負責汽車零部件加工方面的工作。該校校長陳玉紅介紹:“企業(yè)為學生提供實訓和就業(yè)崗位,我們則每周為企業(yè)提供為期半天的殘障人員管理培訓。目前,已有16名像小勇這樣的特殊學生實現了自立自強?!?/p>
鎮(zhèn)江市特教中心主動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運作模式,積極探索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特殊教育與社區(qū)教育的多元化融合策略,從單一教學機構逐步轉型為綜合型管理與服務機構。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仁愛學校則搭上了“信息化”快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打造新特教資源平臺,面向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構建了包含各種教育教學視頻、課件、素材在內的教學資源庫,并持續(xù)更新、不斷擴充,有效地提升了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適合每一個”推動“幸福每一家”
小育是常州市第二中學2002級隨班就讀學生,雖然身患小兒麻痹癥,但她的高中生活同樣精彩。在校期間,她曾獲托利多獎學金和市級三好學生,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今年,她順利地參加了高考,選擇了離家較近的河海大學常州校區(qū)計算機專業(yè)就讀。在常州,小育的故事并非個案?!耙恢币詠?,我們都在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的條件,讓每一位特殊學生上好學,接受適合的教育,鍛煉自理和自立能力?!痹撌薪逃志珠L杭永寶向記者介紹。
這種為“每一個”特殊學生提供適合服務的理念也從“線下”延伸至“線上”。9月1日開學當天,無錫市惠山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呂華萍老師在線分享了一位10歲中度孤獨癥學生的案例,高雄師范大學教授鈕文英隨即就如何幫助該學生養(yǎng)成正確行為習慣,如何調整教學方式等進行了“云指導”,數百位省內教師通過線上平臺觀看了整個指導過程。這是自今年3月2日蘇臺個別化教育呼叫響應機制啟動以來,臺灣專家與江蘇普特一線教師的又一次線上交流互動,截至目前,這樣極具針對性的個別化專業(yè)指導已經開展了290課時。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副處長殷雅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推進融合教育對每一所普通學校轉變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探索推進普通學校課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要通過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的個別化教育推動普通學校適宜性教育改革?!?nbsp;
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是當地老百姓心中的“好學校”,也是我省推進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的“窗口學?!?。在這里,資源教室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間教室,而是一個功能齊全的資源群,包括教學專用教室、感統(tǒng)訓練中心、IEP服務中心、綜合課程中心等等,學校將其命名為“婁江桂園”?!皧浣饒@”的設計者、原校長儲昌樓告訴記者,在學校,這里的課程有十大模塊,涵蓋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學科教育、科學教育等,與學校主體校本課程建設融為一體、讓每個學生都向“真善美健”發(fā)展成長。
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的融合教育發(fā)展狀況恰恰印證了之一觀點。該校以“課上有指導、課后有輔導、作業(yè)個性化、考試特色化”的方式,讓教育在思想與行動上從“關愛每一個”走向“特別關愛這一個”。該校校長吳寧告訴記者,在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營造了一種尊重、接納、支持的人文環(huán)境,從文化氛圍的改變帶動了教師教育理念的變革?!袄蠋焸兏永斫夂⒆觽兊亩鄻踊筒町惢?,尋找適合不同學生的教育教學策略;孩子們也在互相尊重、包容的氛圍中成長,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光華東街小學擔任“陪讀媽媽”“義工老師”已經4年多的一位家長在寫給學校的信中寫道:“我‘幸運’地在孩子剛跨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喜提了這份職業(yè):陪讀媽媽。四年多的陪讀,做到現在,辛酸苦辣是真,驚喜感動也處處相伴。如果說讓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就是目標,那在這所學校,每一位老師在孩子身上付出的遠遠超過了這些。無論是需要特殊支持的孩子,還是所謂正常的孩子,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都需要家長在心理上的陪伴和支持。而我們的陪伴和支持更加離不開學校的幫助。所以我會更加從容地對待未來,因為我的背后有強大的學校的幫助和支持?!?/p>
“近年來,江蘇一直在踐行‘適合的教育’,這是一種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而融合教育正是推動‘適合的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有效支點。”談及江蘇融合教育的發(fā)展,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強調:“每一個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都是普通的,他們需要普通人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而包含特殊學生的學校生活才是普通學生的真實生活;每一個普通學生也都是特殊的,他們每個人都像特殊學生一樣有特殊需求,而適合特殊學生的普通教育才是優(yōu)質的教育。以‘適合每一個’推動‘幸福每一家’是我們不懈努力的奮斗目標?!保ㄖ袊逃龍?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趙建春 潘玉嬌 通訊員 練鵬燕)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