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既要跳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二元對立的思維,也要跳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簡單融合的思維,更多從技術重構教育的角度,深刻認識和洞察未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月24日,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張志勇接受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視頻連線,就“后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價值何在”接受記者采訪。
隨著中小學陸續(xù)返校復課,學校如何復盤與反思這段時期開展的在線教育?張志勇表示,此次在線教育實踐的最大啟示是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被打破了?!爱攲W生學習與生活的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被完全打通后,或許可以說,學校教育空間的全域教育時代已經到來?!彼赋?,特殊時期的在線教育實踐迫使學校重新思考、重新建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系;重新思考學校教育的價值、學校教育的存在形態(tài)。
張志勇認為,這段時間中小學教育人力資源組織方式發(fā)生重大變化,從原來的教師“個體勞動”轉變?yōu)椤皥F隊集體合作”,出現了各種跨區(qū)域的教研活動、學科線上集體教研、學科教師團隊協作教學等形式,“我稱之為集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就是集中眾人智慧,形成一種新的教育解放教師個體的教育生產力”。
此次在線教學實踐讓教師的角色和身份發(fā)生了轉變,同時也讓教師思考,如何面向未來重構教育教學生態(tài)。張志勇提出了“5個重構”:一是重構教師的職業(yè)觀,二是重構教師的課程觀,三是重構教師的教學流程,四是重構學生的學習組織,五是重構學習的技術流程。
“在此次在線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的課程意識被喚醒,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睆堉居卤硎荆瑢W校缺的不是課程資源,缺的是教師的課程觀、課程意識、課程再造能力,以及教師把學生的學習更有效地組織起來的能力。他指出,未來教師應該承擔起課程開發(fā)者的角色、學生學習指導者的角色、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的角色等。
可以預計,后疫情時代,開放式的網絡學習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關于對未來教育的展望,張志勇用了4個關鍵詞來概括,即人本、開放、智能和創(chuàng)新。張志勇表示,越是走向未來的學校,越重視教育的人文屬性,重視立德樹人和教書育人,重視尊重和成就每個獨特的個體。他提出,人機協同是未來教育的常態(tài),教育將進入“人機協同時代”。
此次訪談還連線采訪了作業(yè)幫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侯建彬。侯建彬認為,在未來教育中,技術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AI(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增強現實/虛擬現實)、5G、8K高清視頻等新技術越來越成熟并得到更加深入和廣泛的應用,一定會給整個教育行業(yè)帶來變革,學生的在線學習體驗和效率將得到更大提升,優(yōu)質的個性化教學服務將成為現實。面向未來,技術變革將進一步推動教育邁上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普惠化的新臺階。
(《人民教育》記者 魏倩 董筱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