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是科學理論的源泉,是自然科學的根本,是工程技術的基礎。近代科技發(fā)展史表明,對經濟建設有重大影響的發(fā)明多數來自實驗室,越是現代科技越是依靠科學實驗來發(fā)展。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來源于實驗實踐。
實驗室是高等學校進行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實驗室的建設、使用、管理水平是衡量一所學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高水平的實驗室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陣地,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要場所。實驗室是高等學校三大基本建設(教師、教材、實驗室)之一。
歷程:按部就班穩(wěn)步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從千瘡百孔的舊中國接收了一個爛攤子。高等學校教學設施破壞嚴重,教學儀器殘缺陳舊,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薄弱。1949年全國高等學校校舍面積只有345萬平方米,平均每所學校僅1.6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僅有790余萬冊,平均每校3.8萬冊,教學儀器設備殘缺,實驗條件簡陋。
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主席在視察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期間作出了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三點重要指示:“高等學校應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边@個重要指示后來在全國高校中引起強烈反響,成為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指針。
1961年3月,教育部根據黨中央毛澤東主席指示,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領導下,開始草擬《關于大、中、小學校的工作條例》。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討論和試行教育部直屬高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這就是著名的“高校六十條”。
實踐證明,“高校六十條”符合我國當時的國情和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律,并具有一些中國特色,為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制定出一系列重要工作方針政策,為高等學校各項工作提供了比較具體的章法。這個文件不但在當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高校六十條”的第三十九條明確: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應該由學校統一規(guī)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應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建立嚴格的安全制度;應該選派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實驗室主任,并選派一些優(yōu)秀教師去實驗室工作,不要輕易調動,使他們逐步成為精通有關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專門人才,以便提高實驗的科學水平。
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已有839所高校的539個實驗室進行自評,30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773所高等學校的4551個實驗室進行評估驗收。合格實驗室為4392個,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9.7%,合格實驗室已占到應評實驗室總數的66.3%。
自開展評估驗收工作以來,各級政府和高校已投入實驗經費80.8億元,其中學校投入56.1億元。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為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由國家計委于1984年組織實施的一項建設計劃。在1994年12月22日,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科委等八部門聯合召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十周年總結表彰大會”。十年的實踐表明,通過在高等學校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和改善了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條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吸引和培養(yǎng)高層次專門人才,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高等學校組織高水平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教學基地,是教育部依托高等學校建設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平臺。
自2005年啟動建設以來,經過十年的發(fā)展,近90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涉及全部13個學科門類,隸屬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軍隊高校、地方普通本科和民辦本科高校等不同類型本科高等學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成就:增長迅速條件改善
自1995年7月至2002年12月,歷時八年的“高等學?;A課教學實驗室評估”是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自2005年教育部啟動建設以來,國家級示范中心(以下簡稱“示范中心”)建設工作經過13年持續(xù)發(fā)力,已經建設895個,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笆痉吨行摹苯ㄔO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始終聚焦國家人才戰(zhàn)略和社會發(fā)展需求,始終緊扣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創(chuàng)新實驗室管理機制,探索引領實驗教學改革方向,共享優(yōu)質實驗教學資源,以高水平實驗教學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
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領域推進“智能+教育”的積極探索,將成為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關鍵一環(huán),推動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的新興生產力。開展示范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是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管理深度融合,根據實驗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延伸實驗教學時間和空間,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舉措。
科研條件平臺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平臺,是高??蒲泄ぷ鞯闹魏捅U稀3浞职l(fā)揮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和有限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與作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科研、教育資源不足、不均衡的狀況。鼓勵并支持高校大型貴重精密儀器開放共享,有利于減少重復投資,提高儀器設備使用效益和利用率。
一支穩(wěn)定、專業(yè)、干練的實驗室隊伍是做好實驗室工作的必要條件。為了加強直屬高校工程技術隊伍建設,做好工程技術職務的評審和聘任工作,1985年6月16日,國家教委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頒布《國家教委直屬高校實行工程技術職務試行條例的實施細則》,為直屬高校實驗技術人員評、聘提供了考核評審依據。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部(國家教委)進一步制定和修訂了一批與實驗室工作相關的文件、條例辦法和規(guī)定。涉及實驗技術隊伍建設,高校物資、固定資產、大型貴重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實驗室安全及優(yōu)質資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實驗室工作方面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高校實驗室建設與規(guī)范管理。
經過70年的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砥礪奮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的持續(xù)加大投入,特別是對實驗室建設的大規(guī)模投入,使我國高校的實驗室建設水平總體已接近國際前列,部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近十年我國高等學校實驗室的建設具體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實驗室總數增長迅速,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實驗室總數,從2007年的24731個增長到了2018年的36953個,增幅達到27%;二是實驗室硬件條件不斷改善,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實驗室總面積,從2007年的2285萬平方米增長到了2018年的3778萬平方米,凈增長1493萬平方米,增幅達到65%。
未來:開新路“敢為天下先”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已經進入深水區(qū),某些領域也開始進入無人區(qū),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模仿復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開新路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的思想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方法技術創(chuàng)新和模式創(chuàng)新。我國高校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工作也是這樣。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既要建設最大的實驗室體系,又要打造最優(yōu)質的實驗教學體系,面臨著公平和質量的“雙重壓力”。
我們要依托教育部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相關指導委員會和其他相關專家組織,重新梳理高校實驗室的功能與任務、實驗室的設置與建設模式、實驗室保障體制與機制、實驗室隊伍建設與發(fā)展、實驗教學的地位與作用、實驗教學的模式與形態(tài)等因素,制定適應新時代我國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fā)展的相關政策文件,引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體制和機制,促進我國高校的實驗室與實驗教學開展大改革與大建設,推動我國高校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針對實驗技術隊伍學歷結構快速提升的契機,亟待營造適應高水平實驗技術隊伍脫穎而出的政策環(huán)境;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大力推進高校開展實驗教學的基本單元——實驗教學項目的建設;加快形成多元協同、內容豐富、應用廣泛、服務及時的高等教育云服務體系,打造適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需求的智慧實驗室與實驗課堂。
推進實驗教學“金課”和虛擬仿真實驗建設。制定實驗教學“金課”的標準體系,規(guī)范實驗教學“金課”的建設管理,規(guī)劃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實驗教學“金課”,推出實驗教學線下“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以及線上“金課”等多種實驗教學“金課”模式。
進一步通過政策調控和專項引導,在推進高校充分利用好大型儀器存量資源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布局,優(yōu)化資源配置,注重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引導高校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基礎科研設施和引領產業(yè)、學科發(fā)展方向的公共支撐服務平臺,提高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
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認識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充分認識實驗室安全工作的復雜艱巨性,強化安全紅線意識,強化法人主體責任,推動高校進一步完善分級責任體系、安全定期檢查制度、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危險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和實驗室安全應急制度,推動高校持續(xù)開展安全教育,加強知識能力培訓,保障機構人員經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安全工作獎懲機制,切實增強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校園安全穩(wěn)定和師生生命安全,保障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5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