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項目,而是情懷和使命”
陽春三月,“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區(qū)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終于在東北中部城市長春啟幕。它來得不容易,或者說來得有點晚。
在吉林省工藝美術館一樓開闊的展廳里,策展人陳思博士將這個“北疆新象”定位為學術主題的展覽空間,穩(wěn)穩(wěn)地填進去128件作品。它們被有序地劃分為“北疆風物——天地自然系列”“古往今來——時代人物系列”“文以載道——人文思考系列”“振興之路——社會生活系列”四大主題板塊,將諾大的展覽現(xiàn)場構建成一個多元的藝術生態(tài)場域。當觀者走進去,就如走進一個或自然、或哲學、或社會、或人生的對話空間。
“北疆新象”是吉林師范大學申報實施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項目負責人、吉林師大美術研究所所長陳思卻說:“對我們來說,它不是項目,它是我們的一個情懷和使命。在中國藝術界看來,東三省美術太沉寂了。其實很多人畫得很好,有很多新探索,有的人在全國也算領軍人物了,還有很多新秀,但缺少平臺讓大家重新認識東北這里的整體情況——東北美術家們已經有50多年沒有搞美術展了?!?/P>
這是東北很多藝術家和美術研究者的一個心結。
研究美術發(fā)展史的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張紅梅說:“我在梳理東北美術史時看到,東北第一次美術展是在1959年,當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東北三省的文化局和美協(xié)聯(lián)合在哈爾濱舉辦了東北三省第一屆美術作品展。在這基礎之上又精選了一批作品拿到了北京,在故宮的乾清宮里展出,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之后,1960年在長春、1964年在沈陽,他們分別舉辦了第二屆和第三屆。三屆美展推出了一批享譽全國的優(yōu)秀藝術家,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都在此間形成。此后多年,新人新作雖出了不少,但東北三省綜合美展再未舉辦過?!?/P>
從1964年東北三省第三屆美術展到現(xiàn)在北方四省區(qū)巡展,整整過了55年。陳思感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希望巡展能夠為我們深愛的北疆大地,為這里的藝術、文化和教育,帶來鮮活的創(chuàng)新激情和開放的對話平臺,讓更多的人能夠在四省區(qū)藝術家筆下讀到對自然風物的深沉熱愛、對社會生存的深度關懷,讀到真摯的現(xiàn)實體驗、真誠的生命歌唱和真正的北方精神。”
改變了人們對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的固有認識
50余年后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東北三省美術展“北疆新象”,在地域上又增加了內蒙古,使本次展覽多了一份厚重。在策展上,匯集了24所高校、130位藝術家、6個美術門類和128件參展作品,規(guī)模氣象在東北前所未有。著名畫家鄒立穎認為,展覽具有全國美展氣象,意義與影響深遠,一定是新時代中國美術文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來自北京美術界和學術界的學者對“北疆”和“新象”兩個概念的提法具有學術上的意義。
陳思這樣解釋:“‘北疆’是指在中國版圖上相鄰共棲的吉林、遼寧、黑龍江與內蒙古自治區(qū)。北部邊疆的這四個省區(qū),在自然、物候方面相近,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有交融。‘新象’就是北方高校的藝術名家和藝術新秀近5年來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所呈現(xiàn)的關于四省區(qū)自然、民生、人文、藝術等方面的新的氣象。”
提到東北,很多人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的固有概念中。曾經人們用“傻、大、黑、粗”來嘲諷關東畫派的粗獷、豪放、雄渾、博大,這或許是東北及內蒙古的美術精英們集中于美術院校,而四省區(qū)的美術院校一直缺乏實踐性的展示和探討的緣故。但此次“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區(qū)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使很多人的認識被顛覆。豐富的題材內容、多元的形式風格和自由的藝術語言,無論是普通觀者,還是美術界行家里手,皆曰“耳目一新”。
首先被吸引去的是長春本地美術界、學術界和高校美院的教師和學生。展覽中不同題材的表現(xiàn)性油畫非常有吸引力,人們看到宮立龍的表現(xiàn)性油畫又有了新的變化。而很多具有人文思考的作品,如謝勇的環(huán)保理念的雕塑《一件皮草 千針萬痛》,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眼球。美術界人士更多注意到水彩作品在題材上的豐富性:王輝宇的當代人物寫生《建宇》、陸浩然的傳統(tǒng)人文思考的文案碑刻《錦灰堆·陌上?!?、長海的解讀靈魂中的蒙古馬系列之《情侶之10》等都讓人駐足思量。在國畫中表現(xiàn)滿族文化題材之鄒立穎的《關東有佳人》、陳文國的《海東青》,大氣豪放,引人入勝。有人特別關注到展覽作品中“有很多新技法的雛形”,如王明的水墨《曉迎秋露》;有些作品用的是新材料,如宋學智的《兔子的游戲》。在這里人們也看到了著名紙雕藝術家李洪波的實驗作品——《木頭》。
在展覽期間舉辦的研討會上,尚輝、羅世平、丁寧、鄭工、宋玉成、王平、鄒立穎等美術理論學者和畫家給出了他們的觀感和評價:本次巡展是多年來四省區(qū)中最高水準的美術展覽,品質很高,令他們喜出望外。
學術主持尚輝先生是中國美協(xié)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志主編。他說:“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展覽作品有表現(xiàn)性的油畫、有塑造感的雕塑,還有一些有水墨意識的中國繪畫的畫種。今天北方四省區(qū)的美術作品呈現(xiàn)的樣態(tài)非常豐富,能夠看出整個東北四省區(qū)美術創(chuàng)作的觀念,他們對全球和中國當代美術的整體觀照,他們的藝術視野和藝術觸角是伸向全國乃至全球的,改變了原來我們對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的固有認識。”
作品展示的背后是對人的展示。北京大學丁寧教授用“光風霽月”來形容展覽給他的觀感。他認為,因為這里的藝術家、教師有一種很正的傳統(tǒng),才有了正的作品。學者們不僅對趙開坤、宮立龍等老一代藝術家的表現(xiàn)性油畫出現(xiàn)的新意感到欣喜,也對新一代中青年的勇猛勢頭感到震撼。此次展覽藝術家以70后、80后中青年藝術家居多,在中青年一代身上,人們也希望看到一種血脈上的傳承。
“學院美術”與“北疆新象”的學術意義
有人說,目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各種美術展層出不窮,也良莠不齊。而好的美術展一定是具有學術性、專業(yè)性或實驗性的,這需要策展人自身有學術品質和學術上的追求,必須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作品形態(tài)?!氨苯孪蟆闭褂[和陳思無疑是好的美術展和好的策展人。
“北疆新象”展覽范疇被定位在“學院美術”,與“北疆新象”的學術主題互為關聯(lián),使展覽凸顯學術性和研究性。作為受邀擔任展覽學術主持的尚輝先生,深刻剖析了展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巡展項目以‘北疆新象’為主題,既是對當下北方四省區(qū)高校教師美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狀進行切片式的展陳剖析,也是從這個切片的橫截面對北方四省區(qū)美術史的梳理與研究。因為‘新象’來自對既往北疆美術特征的判斷,這種判斷試圖從這個切片提供的樣本、預設美術作品中呈現(xiàn)的新的北方人文特征、那些被人們熟稔的北方地緣符號中瞥見某種新的審美癥候。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展覽的策劃與實施顯然是對北方四省區(qū)的美術創(chuàng)研一直缺乏實踐性探討的現(xiàn)狀的一次填補,它當然是急迫的,而且充滿了教學、科研與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針對性。”
作為由高校美院一線教師的作品組織的展覽,人們自然會提出學院美術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觀念、教師教育規(guī)范的創(chuàng)新與遵守、美術學院的培養(yǎng)目標等問題。有專家談到一個現(xiàn)象:西方是把學院美術作為批判對象,中國與西方不同,學院占有主導地位,這是學院美術的一大特點。而中國師范院校多,美術院校較少,尤其東北三省獨立的美術院校少,吉林省只有吉林藝術學院一所,遼寧省只有魯藝,很多是延伸到師范大學的美術學院,那么在現(xiàn)在的整個美術教育體系中,如何認識學院美術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學院美術的發(fā)展會不會走向保守?走向師范性?
這是一個讓很多與會者都關心的話題,也引發(fā)很多人對東北三省美術歷史淵源的追溯和思考。張紅梅認為,從歷史角度看,學院美術一直是一個創(chuàng)新力量?!霸趥鹘y(tǒng)學脈的構建上,學院美術架構了東北美術包括內蒙古的基本面貌,推出了北大荒版畫和關東畫派。學院也是創(chuàng)新之地,不是保守的代名詞。在東北美術界,學院力量一直是引領時代、引領一個地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1984年以來,學院教師、藝術家基于各自地域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直到今天依然起著引領作用?!?/P>
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羅世平教授,從國內外美術教育的異同、中國美院教育對學生的深刻影響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藝術院校到底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教學目標是什么?技法是其中的一個問題還是全部?此次展覽上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高校教師作為一個獨立藝術家,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但怎么讓自己藝術理念的探討與教學發(fā)生關系,在什么層面上讓學生受到他的影響,將自己的探索轉化成公共的教學資源,這會直接影響中國的美術走向何方、今后的面貌狀態(tài)如何改變、跟世界文化的關系怎樣接軌,這些課題反饋給我們的教學,會惠及年青一代的學生,這是給美術院校的課題?!?/P>
也許這樣的探討還會持續(xù)下去,“北疆新象”展覽,長春是第一站,其后將在哈爾濱、呼和浩特和沈陽繼續(xù)展出,時間持續(xù)到5月17日。而尚輝先生在首展開幕式上的致辭也許是對此次北方四省區(qū)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意義的一個最好的詮釋:“‘北疆新象——北方四省區(qū)高校教師美術作品巡展’的策展把作品展示、文脈研究和問題探討綜合為一體,所選藝術家都處于教學一線,也是北方四省區(qū)當代美術之精英,他們雖身處北方四省區(qū),但藝術觸覺、藝術視野、藝術觀念卻未局限于本土。他們總是力圖從藝術當代性發(fā)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處理教學、創(chuàng)研和本土的關系。通過展覽,人們能夠更深切地意識到如何提升藝術水準與文化品格,以及處理‘時代與地域’‘全球與在地’關系的重要性。正是把作品展示、文脈研究和問題探討綜合為一體,才使得這個展覽真正具備了預示未來‘北疆新象’的能力?!?/P>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3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