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我?guī)е笔∥錆h市60名教科研骨干前往廣東省深圳市進行研修。作為領隊,在10天的培訓中我深刻感受到改革最前沿深圳教育的巨大成就,不僅充實了教育理論知識,更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相比一般性培訓,此次外出研修讓我們獲益尤多,也促使我們思考:教科研人員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研訓?作為領隊,如何帶領團隊將研訓真正落到實處?
教科研人員認知的形成與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結構化學習活動,這種以結構化學習為取向的研修,前提是承認受訓教師是天生的學習者。所以本次活動中,我在深入了解60位教師的基礎知識、科研能力后,才對學員提出相關要求,不是自以為是地開展管理及分組學習活動。我一直堅信“學員可以學習創(chuàng)造”的理念,引導他們自主地站在學習的中央,通過每次輪流組織開課、結課環(huán)節(jié),定期限時開展小組展示活動,變革培訓的結構樣態(tài)。
培訓在專家的“循循善誘”下可以獲得許多信息,但科研信息不是單元意義的科研知識。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科研知識不只是信息,更是技能與能力,培訓應崇尚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皠?chuàng)”即打破常規(guī),“造”就是在打破常規(guī)的基礎上產生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啟示。沒有“創(chuàng)”,是山寨;沒有“造”,是想入非非。
為此,面對每次研討交流,我力圖讓每個小組、每位學員經歷自由觀察、猜測、思考、推理等過程,營造發(fā)揮潛力的環(huán)境和有趣的創(chuàng)造空間。因此,各小組不斷“悟”出自己的東西,而不僅是專家“教”出來的。
此外,我還鼓勵學員深入培訓過程了解科研知識發(fā)生的過程,掌握科研思維方法,圍繞專家給出的核心問題獨立思考、合作創(chuàng)造。在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中,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學員的潛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
作為領隊,我深信當課程內容能促進教師思維方式改變,并為其帶來身心愉悅、智慧增長的時候,課堂上的學習就自然而然發(fā)生了。尤其是每次小組展示活動中,教師在策劃、撰稿、現(xiàn)場展示中,將課堂上的過程與經歷、認知與體驗,結合當前學校科研工作出現(xiàn)的問題,連接已知與未知、貫通經驗與知識,從而形成富有個性化的自我理解,并在其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如此,深度研修就順其自然地展開了。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武漢市教科院)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17日第1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