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反思和路徑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作者:溫潘亞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摘  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將立德樹人作為最終目標,在育人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兩者存在共同的價值引領,具有不斷完善的內在動力。新時代高校要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進行鑄魂育人的供給側改革,推動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增強文化認同,實現同頻共振。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文化認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主渠道作用。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含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載著培養(yǎng)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使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指:一方面,思政課程向各類課程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吸收深厚的人文底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另一方面,各類課程向思政課程學習,不斷挖掘各類課程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這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才能同頻共振,共同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前提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把立德樹人作為最終目標。立德主要通過思政課程的引導來體現,樹人則主要通過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來體現。一方面,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經濟轉型換擋,社會矛盾顯現,各種社會思潮相互碰撞,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種沖擊,思政課程必須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課程思政逐漸成為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理念和創(chuàng)新實踐。我們要在學習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逐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為抓手推進“三全育人”。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在育人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要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實現課堂教學內容專題化、教學手段現代化、考試方式多樣化,使課程要點與思想實際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努力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yōu)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yè)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我們要用好傳統教學“第一課堂”,建立課程思政體系,不斷創(chuàng)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堂設置,將思政內容融入其他課程,破解“單兵作戰(zhàn)”和“孤島化”困境,讓各種教學活動都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存在共同的價值引領。長期以來,我們倡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涉及的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思政課程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基本立場、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分辨是非,能夠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答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課程思政是一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系統工程。包括思政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肩負價值引領職責。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責任,涉及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縱向需要層層激發(fā)動力、形成共識,橫向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互相支持。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具有不斷完善的內在動力。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要不斷完善,更加關注課程的綜合化、主題化發(fā)展趨勢,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和整合,注重綜合實踐活動及學科實踐活動、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課程整體育人和實踐育人。思政課程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總體要求具體化,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我們要秉承“課程承載思政”和“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優(yōu)化課程設置,將思政內容貫穿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yè)教育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授課計劃、培養(yǎng)方案等各個方面,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根據不同專業(yè)課程特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需要注意的問題

    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共同體意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共同體意識是反映這兩者共同存在的社會意識,包括共同建設課程的共建意識、共同發(fā)展課程的共擔意識、共同享有課程發(fā)展成果的共享意識等。共建意識的身份闡釋、共擔意識的責任明晰、共享意識的利益詮釋都基于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基于多元一體的身份歸屬,守望相助的命運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集命運、責任、利益于一體。只有明確共建意識、共擔意識、共享意識,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有的精神家園,才能推動兩者同向同行。

    理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辯證關系。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的,不可偏廢其一或將二者分割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有了新的要求,即協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書育人中真正實現思政課程的全面、立體教育,要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徑、手段和呈現方式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當下的青年學生更傾向于在專業(yè)訓練過程中、在專業(yè)能力養(yǎng)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專業(yè)素質提升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說,要吸引廣大學生,思政課程就要激發(fā)起學生的內在需求。

    明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內涵。同向同行實質上是認識與實踐的問題,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性問題。“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我們既要明確“同向”的重要性,又要明確“同行”的現實性、可行性。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保持“同向”,才能為“同行”創(chuàng)造條件,最終實現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不僅對專業(yè)課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要求,同時也對思政課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所有課程,融入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

    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話語權。資料顯示,目前國際互聯網上的信息90%以上是英文信息,其中80%以上由美國提供,中國的網站話語權并不強。話語權是信息傳播主體潛在的現實影響力,在當代社會思潮中,話語權指影響社會發(fā)展方向的能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話語權不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實踐路徑的科學梳理還不夠,二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對于中國及全球教育的深刻影響的研究還不夠,三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歸因分析與基本經驗總結還不夠,四是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競爭力的研究還不夠。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話語權是教育者的重要責任,我們必須真實反映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發(fā)展現實,總結出具有普遍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同向同行理論和模式。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徑

    推進鑄魂育人的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原本是經濟術語,指的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f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擴大鑄魂育人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優(yōu)化鑄魂育人的教育資源配置,給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選擇。一方面,提高鑄魂育人的教育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chuàng)新性,使其更貼近學生的需求和習慣,做到既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又對接未來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豐富鑄魂育人的教育供給結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服務模式??傊?,我們要在培養(yǎng)方式、課程設置、考試評價、就業(yè)指導等眾多領域,努力調整改善原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供給中的一些缺乏個性和吸引力、脫離學生實際、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做法,實現同向的“降成本”、同行“高效率”。

    推動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充分發(fā)揮示范效應,凸顯主渠道、主課堂的顯性功能,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思政課程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另一方面,針對課程思政,教師不宜硬性灌輸、生硬地直接給出結論,而應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和新中國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在扎實的文獻研究和社會調查基礎上,把家國情懷自然滲入課程的方方面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教師不斷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采取多種方式,包括談話、講授、實踐活動等,引導大學生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不斷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要求提高主體意識,考慮個體差異,改變被動灌輸、消極接受的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學好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等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增強同向同行的文化認同。認同是一種心理上的肯定、情感上的趨同,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離和隔閡,是共識達成的前提。增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文化認同,就是要在立德樹人中形成對教學文化的感同身受、情感體驗、心理歸屬,這是基本價值觀的肯定性體認,是凝聚教學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和思想基礎。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的必經之路,也是黨和國家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向認同主體系統灌輸主流文化的主導路徑。增進文化認同,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廣課程思政的價值理念,又要與時俱進、積極推進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注入新活力、新內涵。當前,我們必須在尊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差異中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融共生、和諧發(fā)展。

    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是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思想、意識、言論、精神狀態(tài)等方面共鳴或協同。當前,社會信息化正在改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方式,思想與觀點的交融成為二者同向同行的“關鍵一招”。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在集體轉型為“觀點頻道”,我們必須突出思想內核,把傳播思政課程的理論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將課程思政研究成果轉化為思政課程的素材、話語,用思想的力量、價值的力量提高同頻共振質量。我們要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間找到契合點,將思政課程融入專業(yè)課程,讓每門課都育人,每位教師都承擔育人的責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形成同頻共振效應。新時代,我們應開闊視野,加大“請進來”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進一步樹立開放理念和包容胸懷,增強戰(zhàn)略思維能力;要跳出傳統思政課程視野,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內為大學生提供多層次、多方位的課程思政滋養(yǎng),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精神素質不斷適應全球化的世界。

    【作者溫潘亞:南京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

    原載2020年第8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