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黃艾嬌)“沉痛哀悼!”2月15日晚,同濟大學原校長江景波教授因病逝世的噩耗傳來,同濟大學師生紛紛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fā)一張張暖心老照片或相關文章,表達對老校長為人為師為學高尚風范的深切懷念和崇敬之情。老校長江景波曾說過:“校長要努力爭做一名教育家,首先應該是社會主義的、中國的教育家?!?/p>
江景波1927年出生于福州郊區(qū)農村。由于家庭經濟困難,他出生后不久,父親不得不前往新加坡謀生。他八歲那年,母親也去了新加坡??箲?zhàn)的8年里,他一個人顛沛流離,受盡千辛萬苦,生活費用依靠親友接濟。抗戰(zhàn)勝利后,他自學完全部高中課程,并考取上海大夏大學土木工程系。
1950年,江景波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yè)。他毅然放棄了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的機會,積極響應黨中央發(fā)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加入了治淮大軍。
1952年,江景波帶著“治淮功臣”的榮譽,來到同濟大學,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他專業(yè)功底深厚,講課深受學生歡迎。他把教學方法作為學問加以研究,追求對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和課程體系的融會貫通。
豐富的教學經驗積累,鋪墊了成熟的教學研究平臺,催生了眾多的教學成果。這些成果集中在他先后主編、翻譯并出版的27種教材上。1953年10月和1954年3月,身為助教的江景波就撰寫了《木結構設計》(上、下冊)作為專業(yè)必修課教材,曾創(chuàng)下一年印刷11次的紀錄。此后,他在不同的時期,撰寫出多本具有先導性、創(chuàng)新性和普及性的高質量教材。
1984年,經學校全體黨員、黨外講師和副科級以上干部等1100多人民主推薦,江景波教授以935票當選為同濟大學校長。有不少同志在評語欄寫下了“開拓型干部”的評價。
上世紀80年代,正值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發(fā)端時期,在江景波校長的帶領下,同濟大學成為高教改革熱潮中先試先行的探索者。
“校長要成為教育家,還須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教育和管理理論,尤其是對原來從事自然科學工作的專家,更顯得重要?!?/p>
“校長在有限的任期里,要處理好學術任務和行政管理的關系?!?/p>
“校長的民主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校長的權力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授予的?!?/p>
……
在擔任校長的5年里,江景波帶領班子,大刀闊斧推行一系列改革創(chuàng)舉,由此開啟了同濟大學持續(xù)改革的航程。他倡導發(fā)揚“同舟共濟”的同濟精神,進行全國第一個校長負責制的試點,當時產生了極大的轟動。他倡導積極探索多元化高校辦學體制,著手實施學校領導體制、人事制度和后勤管理改革,努力把同濟大學建設成為教學和科研中心;他制定并實施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在充實教師隊伍、提高師資力量、改善教學條件、加強科技研發(fā)、擴大對外聯系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管理效應。身為校長,他要求自己要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對己嚴,待人寬”,并始終踐行。
江景波總是在強調:“越是深入改革,就越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學校設置了政治思想工作機構,配備了專職、兼職人員,制定了政策和制度,并撥專款加強班主任、政治輔導員的工作。在教學方面,他提倡教師將科研中獲得的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加強基礎,拓寬知識,培養(yǎng)能力,出好人才。在改革中,他重點解決了基礎實驗室的投入,強化本科教學質量控制,建立了初步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求教務部門連續(xù)對四屆畢業(yè)生進行跟蹤調查。在科研管理方面,他調整分配政策,激勵教師爭取科研項目,使學??蒲薪涃M接連遞增,獲國家級科技獎項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在學校管理方面,他堅持民主集中制,建立了校務會議制度,學校重大問題的決策都在校務會議上討論決定。
江景波校長在治校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民主和改革精神。他改革了干部考核制度,廣泛發(fā)動中層干部對他進行背靠背評議,還將這種方法推廣至各級職能部門和院系;強化了領導班子的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他還非常重視教代會、工代會的作用,經常深入教室、食堂、學生宿舍、實驗室、圖書館,與教師、學生對話,直接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掌握第一手資料,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下他與師生談笑風生的情景。他每年主動向教代會、工代會作報告,匯報工作,讓教職工代表進行考評,這一舉措在當時也是開風氣之先。
他在后勤社會化改革上開全國先河,1984年在食堂實行半企業(yè)化管理的基礎上將后勤推向全面的經濟承包責任制,加強了服務,精簡了人員,提高了效益,成為全國高校的一面改革旗幟。
江景波教授還是我國工程建設領域著名的經濟和管理專家、學者,主研方向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數量方法。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他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創(chuàng)辦了建筑施工組織學科,并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成為這一學科在國內的引導者,對我國基本建設及建筑業(yè)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為新開設的建筑施工課程所撰寫的《建筑施工》講義,1985年8月第一次正式出版發(fā)行,很快成為兄弟院校和建筑企業(yè)的課程教材或培訓教材,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獎。此后多次再版,累計印數已達數千萬冊。
他最早把國外先進的網絡計劃技術引入國內,并把這一新的理論在施工管理中加以應用和推廣。網絡計劃技術是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計劃管理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的統(tǒng)稱,俗稱“流水作業(yè)”。這類新理論和新方法由于采用網絡技術,在縮短工期、提高工效、監(jiān)測質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富有實效。他先后撰寫的《網絡設計技術》《計劃管理新方法——網絡設計的計算與實例》《網絡技術原理及應用》論著,為在建筑工程中應用網絡計劃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大量應用實例,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施工管理理論的發(fā)展。
江景波教授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創(chuàng)立的統(tǒng)籌法和優(yōu)選法十分贊賞和推崇,認為在國家基本建設領域推廣這“雙法”,特別是統(tǒng)籌法的應用極為重要。他在擔任施工組織教研室主任期間,通過研究統(tǒng)籌法和優(yōu)選法以及西方國家網絡計劃技術在工程建設管理中的應用,與時俱進地更新了“建筑施工組織與計劃”課程的教學內容。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將網絡計劃技術引入工程施工管理,到近年來開展的建筑企業(yè)綠色化轉型的研究,江景波教授數十年來所開展的研究工作都無不契合時代的需要,致力于為當時國家和企業(y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尋找答案。研究成果不僅為管理理論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也推動了行業(yè)的發(fā)展。
自1957年以來的60余年里,江景波教授培養(yǎng)指導博士生、碩士生60余人及大量本科生和兄弟院校進修教師。他傾其畢生心血指導學生共同對城市發(fā)展與管理、企業(yè)管理、工程管理、投融資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并產生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其中大多數學生已相繼成長為這些領域的骨干。
而今斯人雖去,但其為人為師為學的品格、其改革開拓的精神、其一生創(chuàng)下的卓著功績,將長存于天地間,永遠被銘記于人們心中,激勵一代代后學奮發(fā)有為、砥礪前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