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今年上半年在云南考察時強調,引導各族群眾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認同對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曾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立足新時代,唯有厚植家國一體的思想意識,熔鑄同心同向的價值共識,培育文化根脈的認同沃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才能使各族中華兒女更加同心同德、休戚與共。
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各民族以血脈為紐帶、以文化為橋梁,共同繪就了多元一體的壯美畫卷。各民族以英勇的氣概攜手開拓萬里山河,并肩鑄就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風雨中筑牢“大一統(tǒng)”的根基;合力創(chuàng)造璀璨文明,以“和合共生”的胸懷凝聚起跨越時空的民族力量。在長達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中華民族歷經風雨洗禮、滄桑變遷,逐步孕育并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牢牢根植于中華文化,深化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集體記憶,增強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凝聚力量、砥礪前行的精神支柱。新時代新征程,文化認同作為深層次的精神紐帶,既能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內生動力,又能在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重要的屏障作用。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能激發(fā)文化活力,但也容易稀釋本土文化特色,引發(fā)“文化失根”的焦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泵鎸ξ鞣轿幕詸?,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歷史記憶和智慧結晶。從古老的詩詞歌賦中,我們能感受到古人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和細膩情感;從精美的傳統(tǒng)藝術如書法、繪畫、陶瓷中,從悠揚的民族音樂、靈動的傳統(tǒng)舞蹈中,我們能領略到先輩們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情趣。這些豐富的文化元素,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成為各民族和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文化魂魄和心靈密碼。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倡導以仁愛為心靈底色,秉持民本為治國圭臬,堅守誠信為立身之本,講究辯證為認知法則,崇尚和合為處世之道,這些思想理念蘊含著永不褪色的價值,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精神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瑰寶,不僅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豐厚資源,更通過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現(xiàn)代化詮釋、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文化實踐的制度化傳承形塑著當代中國的價值共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是連接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這種基于文化主體性的文化認同,既能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同質化風險,又能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在當今風云變幻、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碰撞的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跨越山海、穿越時空,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心靈深處永恒的精神寄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構筑必須久久為功”。以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程,需要黨建引領、教育引導、文化交流、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協(xié)同推進。只有通過多維度的努力,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讓各民族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要通過加強黨建引領文化認同。當今時代,各種文化思潮紛繁復雜、交織碰撞,要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確保文化認同的正確方向,營造全社會同心同向的良好氛圍。要通過教育引導強化文化認同。教育引導作為培育文化認同的重要機制,是通過系統(tǒng)化的知識傳遞和價值形塑,實現(xiàn)個體文化心理結構的深層構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社會教育,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滋養(yǎng)潤澤人們的心靈世界,強化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通過文化交流增進文化認同。文化交流猶如一座無形的橋梁,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使人們得以深入了解多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要鼓勵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反映時代要求、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文化。要通過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認同。文化傳承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的過程,是文化基因在時空維度中的選擇性傳遞和繼承性發(fā)展。要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并通過展示、傳播等方式,讓人們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此同時,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普及活動,利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百姓生活。要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賦能文化認同。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的動力源泉,也是以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強化技術賦能,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數(shù)字化編碼和智能化呈現(xiàn),重塑文化接受的體驗模式。要推動文化與其他產業(yè)的融合,如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旅游等的融合,以此拓展文化的傳播渠道和應用場景,使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文明變局和秩序重構的全球語境下,文化認同作為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增強民族文化共識、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保障國家文化主權等方面具有獨特的戰(zhàn)略價值。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以文化認同為精神紐帶,在各民族交流交融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深層次的持久精神動力。
?。ㄗ髡邌挝唬荷綎|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23JDSZK06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07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