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山東省濰坊第八中學:

    黃河文化融入跨學科教學

    發(fā)布時間:2025-04-07 作者:郎繼紅 李巖 孫凱旋 來源:中國教育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伴隨著黃河奔騰的畫面和雄壯的音樂,八年級學生韓梓賢身著漢服,昂首挺胸,激情澎湃地領誦《將進酒》。撲面而來的雄渾厚重感染著臺下師生大聲跟誦,鏗鏘有力的朗誦聲回蕩在校園里。

      這是山東省濰坊第八中學“黃河之聲·薪火相傳”沉浸式朗誦比賽的一幕。近年來,學校依托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優(yōu)勢,成立黃河文化研究團隊,提煉出“農耕文化”“紅色精神”和“非遺藝術”三種特色元素,開展黃河文化跨學科教學。

      農耕文化“尋根”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偉大的農學家,他留下的《齊民要術》……”伴隨著歷史教師孫凱旋的介紹,一幅《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的畫卷徐徐展開。

      “同學們,為什么黃河被稱為母親之河?”坐在教室后排的地理教師王文燕提問道?!皩Γ瑲v史上肥沃的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種植區(qū)?!庇纱?,王老師講述了農作物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那么,同學們,黃河流域如此多的農作物,為什么濰坊蘿卜格外好吃?”生物學教師朱曉霞接著講述……一場別開生面的跨學科學習之旅正在進行。

      這是濰坊八中設計的主題學習“千古河流成沃野——探尋悠久的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主題學習從“黃河的奉獻與憂患”“探索農圣文化: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的智慧”“物種的多樣性”和“大自然的語言——節(jié)氣”四部分內容切入,融合歷史、地理、生物學、語文等學科,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農耕文化“尋根”優(yōu)良傳統(tǒng),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

      與此同時,學校又延伸了“走進白浪河”“走進智慧農業(yè)園”“濰坊蘿卜種植”等實踐課程,學生的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農耕文化“尋根”尋的是文化傳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農耕文化,串聯起黃河流域上下五千年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不僅學習了農業(yè)生產知識和技能,還增強了對母親河的敬畏之心。

      紅色精神“鑄魂”

      “1938年的木樁魚道和2024年的智能魚道,變的只是技術,不變的是對生命之河的敬畏!”

      “當我們?yōu)楣?jié)省2300萬元放棄魚道時,實際是在賤賣未來——因為滅絕的物種永遠不會回來!”

      “老一輩革命家一手拿槍保衛(wèi)家園,一手持锨治理黃河,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應該踐行黃河文化精神,傳播黃河文化與生態(tài)保護知識,讓更多人關注和愛護我們的母親河!”

      七年級4班教室內不時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這里正在進行一場《賡續(xù)紅色血脈》課堂辯論。

      這是濰坊八中設計的主題學習“助燃華夏志凌云——一脈相承的紅色精神”。

      這一主題,融合了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道德與法治《賡續(xù)紅色血脈》、語文《黃河頌》《白楊禮贊》、美術《在激流中勇進》和音樂《黃河大合唱》等內容。

      學校結合地域特色,設計了知識探究、時政點評、詩歌朗誦、繪畫展評、紅色研學等活動,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抗日戰(zhàn)爭、濰縣戰(zhàn)役,還在研學中深刻體會到革命黨人為保護黃河作出的巨大貢獻。

      紅色精神“鑄魂”鑄的是家國情懷。通過系列主題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感悟紅色革命文化,引導學生做有責任、有擔當的黃河少年。

      非遺藝術“傳薪”

      濰坊歷史文化悠久,享有“世界風箏之都”“中國畫都”“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等美譽。濰坊八中依托當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了非遺主題學習“民間藝術大觀園——多彩的非遺藝術”,構建“認識非遺”“走近非遺”“我是非遺傳承人”三大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這一主題,整合語文《身邊的文化遺產》、歷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兩漢的科技與文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美術《民間美術》、英語《老舍茶館》《張家界森林公園》等教學內容。

      “制作‘金玉滿堂’里的錦鯉要刻36片鱗,這是技藝,更是中國人對圓滿的執(zhí)念?!笔止煾蹈嬖V學生。

      在木版年畫之鄉(xiāng)——楊家埠,《走近楊家埠木版年畫》課程格外受到學生和教師的喜愛,在手工師傅的帶領下,學生動手制作木版、印制年畫,親身體驗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和歷史淵源。

      “手握刻刀時才真正懂得‘入木三分’的道理,少一分則欠,多一分則過。”

      “師傅說刀刃傾斜35度最省力,還說‘心正刀自直’,這何嘗不是做人的道理?”

      “木版年畫看似簡單,卻歷久彌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非遺藝術“傳薪”傳的是文化自信。刻制木版的過程中,學生們有感而發(fā),既有對非遺技藝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思考,也包含做人做事的堅持和自信。

      “借助黃河文化融合育人,讓學生尋文化傳承之根,鑄家國情懷之魂,傳文化自信之薪。黃河文化精神得以內化和外顯,讓文化傳承從書本走向實踐,從記憶升華為信仰。”濰坊八中校長王欣說。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濰坊第八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