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濠江之畔,澳門回歸祖國那一刻,人們充滿喜悅,期待著對內地有更多了解;如今,越來越多的澳門人已經在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交流中不斷獲益。
澳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受澳門和內地緊密聯系的驅動,來到內地求學創(chuàng)業(yè),逐夢未來。
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候,梁淑瑩只有兩歲。20年后,祖國已與她的未來緊密相連:離畢業(yè)還有半年多,梁淑瑩已計劃將她的職業(yè)生涯第一站定在深圳。這名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大五學生坦言,選擇去深圳工作,除了離家近,更因為自己“很看好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發(fā)展前景”。
“澳門很少有高校開設建筑學專業(yè),就業(yè)空間有限。而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內地城市,與此相關的企業(yè)和設計院有很多。擁有在內地工作的經驗,對我今后的職業(yè)規(guī)劃很有好處?!绷菏绗撜f。
這位自稱“閑不下來”的澳門女孩告訴記者,來清華讀書是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拔液芟矚g這里的氛圍,內地同學比我想象中更有思想、更開放。在內地,每一天都很新鮮,都充滿無限可能,我希望在這里書寫自己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內地高校開始向澳門學生提供免試保送生名額。20年來,越來越多的澳門學生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奔赴內地求學。
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表示,今年內地高校在籍澳門學生已超6300名,新招錄學生逾2500名,在讀和錄取人數分別創(chuàng)歷史新高。
與澳門毗鄰的珠三角地區(qū),是不少澳門青年來內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首選。隨著今年《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出臺,這里更成為澳門青年日益重要的創(chuàng)業(yè)基地。
11月結束第二次進博會商務活動的鄭志達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他正張羅著自己剛剛在橫琴注冊的晷匠時尚設計有限公司。
“每次來內地參加展會,我都很期待。它能幫助我們認識很多業(yè)內同行和不少經銷商,這對我們這樣的小公司的發(fā)展很有好處?!编嵵具_說,在進博會上,自己接觸到了一些意向合作伙伴,明年公司的自主品牌服飾有望在內地10余個銷售網點售賣。
和鄭志達一樣,在澳門教育培訓領域已小有名氣的黎翰澄和林銘森今年也將目光投向了內地,計劃在珠海開一間網球培訓機構。
“珠海近年來推進社區(qū)公園建設,拓寬了市民的文體休閑空間。同時,國際女子網球協(xié)會超級精英賽連續(xù)多年在珠海舉辦,網球已經成為珠海的一張名片?!睈酆镁W球的林銘森說,“我們看好這一機遇,我們的網球培訓機構預計明年2月開業(yè)?!?/P>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僅在珠海橫琴自貿片區(qū),一年中新增注冊澳門企業(yè)近500家,港澳企業(yè)超過3000家。
“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qū)有很大支持,給予像我們這樣的澳門青年很多機會,但舞臺再大你不上臺的話,就永遠只是觀眾?!崩韬渤握f,“希望有意在大灣區(qū)創(chuàng)業(yè)的澳門年輕人盡快踏出第一步?!?/P>
21歲的澳門女孩甘惠珊是南京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她的另一個身份是江蘇(高校)澳門學生聯合會理事長。從親身認識內地,到幫助更多澳門學生了解內地、熱愛國家,甘惠珊一直在努力。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我們蘇澳學生聯會舉辦了征文、攝影比賽等活動,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在內地讀書的澳門學生對國家發(fā)展和歷史的了解,也加強他們對祖國的歸屬感。”她說。
甘惠珊說:“不管是畢業(yè)后回澳門還是留在內地,我們(內地澳生)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祖國變得更好,希望澳門變得更好。這樣,我們才會更好?!睋氯A社北京12月18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