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教育”專家系列筆談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普及應用沖擊著各個領域,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勢不可擋。近幾年,各地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開展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這種融合一定會改變現(xiàn)在的教育,包括課堂形式、教學方式等方方面面,而首先是對教師的改變。因此,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是實現(xiàn)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從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生態(tài)。
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
當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跟教育的融合更加緊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取代了簡單重復的教學工作。在教育領域,教學過程中諸如作業(yè)和考試設置及批改等重復性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現(xiàn)今出現(xiàn)的很多智能教學系統(tǒng)或線上評測系統(tǒng),就將老師們從這些簡單而重復的大量作業(yè)評測中解放出來。此外,利用線上系統(tǒng)進行評測,不但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測,還能基于所積累的評測數(shù)據(jù)精準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其次,人工智能提升了教學組織的效率。人工智能的興起,改變了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使得評價的自動化、及時化成為可能。相比于傳統(tǒng)教學通常需要教師設置作業(yè)和考試來評價學生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人工智能系統(tǒng)可以提供更加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比如,應用面部表情識別及語音情緒識別等技術感知學習者上課時的情感變化,判斷學習者對當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判斷學習者對教師授課風格的喜好程度,并將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師,為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提供可靠依據(jù),從而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組織效率。此外,在“人工智能+教育”時代,教師可以通過人機協(xié)作來輔助課堂組織,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高效教學。
再其次,人工智能改變了師生的互動模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課堂變得更加智慧,通過在原始課堂中加入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之間的多維互動,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灌輸模式到即時交互模式的轉換,完全改變了師生的互動模式。比如,依賴于體感交互、3D、AR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教育,可以將傳統(tǒng)教育方式無法直接感知、體驗、實踐的課程知識,通過接近真實的三維場景呈現(xiàn)出來,真正實現(xiàn)了“玩中學,學中玩”,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
最后,人工智能促成了個性化教育。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同一性,所以很難針對學生的個體特征開展個性化指導。而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實現(xiàn)了課堂的翻轉,將教學中心重新轉移至學生,也就使得課堂逐漸走向多樣化。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可望擺脫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學步驟、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考試和學生們齊步走的不合理現(xiàn)實,真正促成個性化教育。
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對教師形成多方面沖擊
正是因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有如此眾多的優(yōu)勢,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這種融合為學習者和教師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教育變革的發(fā)展,但也對教師產(chǎn)生了多方面沖擊。
首先,簡單工作被取代。在教育過程中,簡單重復性的動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具體包括:需要重復做的事情(如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需要龐大工作量的事情(如匯聚眾多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尋找最佳教學方式);需要精準定位的事情(如學生的個性特質、個性需求,學生的學習難點、障礙點等)。在這些工作上,人工智能比人類教師更高效、更準確、更細膩。因而這些工作被替代,是對教師的解放和對教育的有效輔助。
其次,照本宣科被忽視。理論上,智能教學應是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將教學經(jīng)驗、教學思想與人工智能進行有效結合,借助智能教學系統(tǒng)來提升教學效果。但現(xiàn)實中,會有教師對智能教育定位不準,認為有了智能教學系統(tǒng)或人工智能教學設備,教師只需要會操作這些系統(tǒng)和設備就可以完成教學任務,照本宣科而不自知。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在為教師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提供了“照本宣科”的“溫床”,使教師對其形成了相對的依賴性。
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對教師造成如此巨大的沖擊,它重新定義了教師的角色,教師也要對自身進行相應的調整,使自己成為人工智能新時代下的合格教師。
第一,精準把握和了解學生的成長需要。首先,教師要永遠具備仁愛之心,應永葆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是人工智能無法給予學生的。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以學生為本,精準把握和了解學生的成長需要與個性特質,及時給予細致入微的個性化關懷和呵護,使學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夠感受和傳遞人性的溫暖。
第二,增強勝任力中的新技術敏感意識。在人工智能融合的教育生態(tài)下,各種技術層出不窮,對這些新技術的敏感意識以及合理有效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勝任力。技術敏感意識既體現(xiàn)為對原有技術的搜集、整合和分析的意識,更體現(xiàn)為主動探索新技術的意識。這將是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新基本功。
第三,科學使用新技術的膽識與能力。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不僅要對技術敏感,更要敢于科學使用新技術。要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運用新技術。面對新技術,教師們要在技術敏感的基礎上,在保證新技術應用合理的前提下,勇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科學創(chuàng)新,合理科學地運用新技術,輔助教學的提升。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師在技術更新潮面前失去方向、喪失自我,讓教師成為主導技術的人,而不是被技術主宰的人。
第四,持續(xù)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態(tài)與能力。教師要擁有持續(xù)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態(tài),更要有持續(xù)學習提升的能力。這種持續(xù)學習和提升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實踐應用導向的技術和理論的學習能力,包括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等;先進知識學習能力,包括了解所在領域出現(xiàn)新理論新技術的能力等;職業(yè)技能學習能力,包括借鑒優(yōu)秀教學經(jīng)驗查漏補缺的能力等??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人工智能時代一樣,對教師的學習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不學習,就淘汰,不持續(xù)學習,就落伍。
總之,在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生態(tài)下,教師需要完成角色轉換,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要成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教學服務提供者、學生學習陪伴者、動力激發(fā)者、情感呵護者,真正成為學生“靈魂工程師”。在新形勢下,教師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投入情感、利用自己的思想和閱歷去引導學生,協(xié)助學生成長。而這一教師角色的重新定義也就進一步推動了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位一體”的教育新生態(tài)的形成。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