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

    中學學術之道在課堂

    發(fā)布時間:2019-11-06 作者:本報記者 趙準勝 來源:中國教育報

    座右銘:

    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

    自律、自覺、自信、自由。

    做老師對學生好一點,做校長對老師好一點。

    小檔案:

    邵志豪,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正高級教師,教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東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地理學科帶頭人,吉林省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享受省政府津貼專家,吉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

    從1989年10月27日至今,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作為國家級中學校長培訓基地,這些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政治過硬、理想高遠、業(yè)務精深、辦學成就卓著的中學校長,它被中學校長們親切地譽為“教育家的搖籃”。進入新時代,這些杰出校長在中國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為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繼續(xù)進行著卓越的探索。從本期開始,我報與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聯(lián)合開辟“中國好校長·走向教育家”系列,以此給廣大校長以示范與引領。

        ——編者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下文簡稱“附中”)“校長有約”活動如期在學校報告廳進行,邵志豪一一解答學生代表提出的問題,其中幾名學生的問題還關系到國家大政方針,整個過程頗有答記者問的意味。

    “現(xiàn)在的中學生,可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對社會、國家、民族的未來非常關心?!鄙壑竞莱藢W校管理事務,社會兼職工作也非常多,但他總能準時出席“校長有約”。

    附中肇基于1950年,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陳元暉先生曾提出“附中教師要做教育家,不要當教書匠”。在其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幾代附中人自覺開展了大量的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始終堅持教育家辦學,堅持實驗性、研究型辦學特色。2017年,43歲的邵志豪出任附中校長。

    一世的身份 一生的熱愛

    邵志豪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一個叫邵江岸的村莊。小學一年級學生和三年級學生同在一間教室里上課,這樣的課堂,讓邵志豪從小就養(yǎng)成了自習的好習慣,也提前學到了很多知識。

    小學畢業(yè)后,邵志豪被選拔到鎮(zhèn)里上初中,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的寄宿生活。1992年,邵志豪高中畢業(yè),考入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獨自一人坐火車來到長春市。大四下學期,他被附中錄用,成為一名地理教師。自此,這位出生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年輕人便扎根在東北。

    “他的普通話聽起來不是很標準,但他漂亮的板書、嚴謹的教學設計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碑斈晟壑竞绤⒓痈偲笗r,特級教師郎云華擔任面試考官,后來他們同在地理教研室辦公:“這么多年,他刻苦鉆研課堂教學,善于把習得知識轉化為行動能力。”

    20多年來,邵志豪從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工作5年后,他考取了教育碩士;碩士畢業(yè)后,他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博士畢業(yè)后,他又申請到清華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

    “候車室、火車上、賓館里,只要有點時間他就看書”,外語教師展鑫磊說。邵志豪參加學?!敖虒W百花獎”時展示的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地理活動教學設計”,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教材;他的系統(tǒng)研究地理活動教學的博士論文,被多次轉載;讀博士后期間,他公開發(fā)表7篇論文,撰寫了20多萬字的研究報告。

    “學習是最辛苦的事,更是最幸福的事”,“終身學習,與時間賽跑。”這是邵志豪的學習觀,也是他的生活觀。

    “地理系組織的野外實習很有意思,我對地理學科的熱愛是從那時候開始的?!鄙壑竞狼逦赜浀么髮W期間每一次野外實習的情景:大一去秦皇島實地考察,進行了地質地貌野外實習;大二時在凈月潭住了一周帳篷,測量那里的小氣候;大三到安圖縣二道白河鎮(zhèn),從長白山瀑布一直爬到天池……

    任教后,邵志豪為了教會學生計算長春市的經度和緯度,他曾連續(xù)一周和學生在校園里測量立竿的方向和影子長度;為了弄懂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他曾連續(xù)一個月每天晚上和早晨分別記錄月相。自2007年開始,邵志豪帶領兩屆學生開展了為期5年的教學實驗,為他深入研究地理活動課教學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是學地理出身的,‘地理老師’是我一輩子的身份,地理教學是我一生最熱愛的事業(yè)?!痹谏壑竞佬闹校n堂是教師的價值所在,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心靈對話、生命對話的地方。因此,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校長,他都一直堅持課堂教學,和老師們工作在一起,奮斗在一線。

    教學重在育人 學術基于課堂

    邵志豪永遠把給學生上課排在第一位。

    “中學教師基于課堂教學的研究,表面上看是提高課堂效率,其核心是育人理念、思想的詮釋?!比绾伟褜W科教學上升到學科教育?能否讓學生體會到生態(tài)教育理念、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念?能不能從區(qū)域認知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區(qū)域平衡的高度?這些都是地理學科蘊含的育人任務,是需要老師去研究的。

    近幾年,邵志豪通過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作學術報告等方式,表明“傳承學術精神,為教育家成長鋪路”的立場。他強調,中學教師的學術是基于課堂教學的學術,中學老師不能簡單重復地教學,而是要基于課堂教學實踐的理論、規(guī)律、方法來指導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價值理念更高深,培養(yǎng)更有創(chuàng)新能力、更具綜合能力的學生。

    基于這種“中學的學術之道”,附中以尊重歷史、符合現(xiàn)實、面向未來為原則,為教師搭建了公平、公正的學術性發(fā)展平臺:用教育辦學理念引領教師發(fā)展,讓教師找到成長的內在動力;用教學成長和專業(yè)成長描繪教師學術性發(fā)展的兩條路徑;用基礎性評價、發(fā)展性評價、榮譽性評價制度保障教師的學術性發(fā)展;用學習型教師、反思型教師、研究型教師、教育家型教師規(guī)劃教師的學術性發(fā)展階段;用課題、論文、專著、教改實驗、教改研討會來檢驗學術型教師的發(fā)展成果。邵志豪把這種學術型教師發(fā)展的平臺形象地概括為“12345”工程。他說,校長對教師最大的好,就是幫助他們在自我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12345”工程使附中教師基于課堂的學術意識大大增強,近兩年,學校教師累計申請國家級科研項目6項、省級科研項目30余項,發(fā)表20多篇CSSCI期刊論文、50多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公開出版20多部教科研著作。

    “附中帶給我最大的變化是從一開始注重教學規(guī)范性和知識點的落實到基于學科的理解和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鼻嗄杲處熤芙鸷仗寡裕陨淼霓D變來自于學?;谡n堂的學術氛圍。榮獲“元暉教學名師”稱號的生物教師孟安華表示,榮譽不僅使自己的科研經費有了強有力的保障,而且讓自己對教育教學的思考不斷深入,帶動學科團隊向研究型、教育家型教師努力的意識也大大增強。

    “學術型中學的建設既是歷史發(fā)展的凝練,也是新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附中學術型中學的定位、教育家辦學的理念必將促進學校的核心價值和品質提升,也將對同類學校起到巨大的引領作用?!睎|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資深教授柳海民說。

    時間還給學生 空間留給學生

    2019年6月30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報告會在附中報告廳舉行。

    張梓萌同學的論文題目是“以辛普森殺妻案為背景淺談美國的程序正義”,在其論文最后,寫評語的竟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汪鋒教授?!皩τ诎讣母爬ǎ约皩τ诔绦蛘x的理解和解釋都很到位……研究論文首先是要表達清楚,語言準確。張梓萌不僅做到了這一點,其對學術敘述的良好把握,超出一般水平。”

    “這是學校實施的‘1+1社科人才項目’”。為深入實施人文社科人才培養(yǎng)計劃,近兩年,為學一絲不茍、為人溫文爾雅、為事雷厲風行的邵志豪贏得了諸多大學領導的欣賞和支持,聘請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十多所高校的50多名教授擔任兼職導師,針對參加人文社科創(chuàng)新實驗的學生在選題、開題、論文撰寫、結題等環(huán)節(jié)面對面或借助網絡進行指導。

    本著“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的原則,附中進行了功能性課程體系重建,以“德智體美勞”為內容,以“五育并舉”為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比如,突破學科之間的獨立性,把“人工智能”與“STEAM”(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確立為常規(guī)課,以項目驅動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高三設置“擊劍”和“射箭”課,讓學生在高度緊張的環(huán)境中學會凝視一個目標。附中構建了以“理科基礎人才”“人文社科人才”“新工科創(chuàng)新人才”“藝術創(chuàng)意人才”“國際理解人才”等涵蓋“八個通道”的“多元創(chuàng)新人才模式”,與大學人才培養(yǎng)實現(xiàn)了有效銜接,使學生進入大學以后表現(xiàn)出巨大的發(fā)展力。

    一個偶然的契機,邵志豪了解到國家級貧困縣安圖縣委領導有尋求教育援助的愿望。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他決定在安圖縣實施一項系統(tǒng)的教育幫扶——“1+1深耕計劃”,從而將自己在兩會期間提出的“師范大學、地方政府、知名中小學三位一體的‘U-G-S’協(xié)調教育扶貧”建議,通過具體的路徑付諸實施?!拔覀兪侨珜W段辦學,可以全方位對接安圖縣33所中小學、幼兒園,他們需求什么,我們就送什么?!?/P>

    “實踐經驗總結,和實踐問題破解,需要長期的同伴互助式的幫助?!睂W校為安圖縣教師對接指導教師,建立起長期幫扶關系。從課堂到學校管理,在學生德育、課程建設、學生管理各方面,附中和安圖縣實現(xiàn)了全方位、高頻次的對接。邵志豪一次次帶領在崗優(yōu)秀黨員教師趕赴偏遠地區(qū)送教,漸漸地,附中的教育扶貧工作由“零散”和“線形”發(fā)展為精準化、立體化。

    “推動教育精準幫扶工作,帶動鄉(xiāng)村學??焖侔l(fā)展,促進基礎教育公平而有質量地發(fā)展,是附中人的自覺,也是附中人對民族復興的擔當,是家國情懷使然?!鄙壑竞勒f,“東北師大附屬中學將永遠扎根中國大地,努力建設知行合一、世界一流的現(xiàn)代化學校?!?/P>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0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