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軍是著名的成人文學作家,其代表作《藏獒》三部曲發(fā)行量達數(shù)百萬冊。他的“荒原”和“藏地”兩大作品系列,以想象力、悲憫心、自由開闊的視域,創(chuàng)造了葳蕤浩瀚的藏地文學世界。近日,他專門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了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巴顏喀拉山的孩子》,一改以往在成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那種批判精神和沉郁的悲劇意識,用一種從容恬淡、平靜克制的敘述方式將故事娓娓道來。
《巴顏喀拉山的孩子》講述了在黃河的源頭巴顏喀拉大草原,由于氣候變暖、牲畜過度釆食,草原面臨退化,藏民們紛紛遷居城鎮(zhèn)的故事。小說以孩子的視角,著力刻畫了一群淳樸善良的藏區(qū)牧民,生動細膩地再現(xiàn)了藏區(qū)原始自然的生命樣貌和社會形態(tài),字里行間浸潤著作者樸實的情感,以及對人與自然、生命與信仰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深邃思考。
在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舉行的《巴顏喀拉山的孩子》出版座談會上,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高洪波以及李建軍、朱自強等專家學者圍繞作品的“藏地書寫”“生態(tài)哲思”“兒童視角”“詩性語言”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會嘉賓認為,這是一部內容豐富、主題深刻、極具藝術張力的兒童文學作品。尤為可貴的是,它不同于現(xiàn)今眾多的生態(tài)文學、鄉(xiāng)村小說所流露的“都市敵意”和“鄉(xiāng)村原教旨主義”傾向。作者雖然在創(chuàng)作中對傳統(tǒng)游牧文明的逝去表達了眷戀和感傷,但卻是一種理性的接受,傳達了人們對迎接新時代新生活的包容與期望。此外,作品高品質、詩性化的語言藝術,使整部作品洋溢著詩性與童真,極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審美意蘊。
談到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楊志軍坦言,當下社會浮躁,他想借助多樣化的表達來書寫自身的文學理想,把藏民族對于自然與生靈的敬畏、對于愛與善的堅守傳達給小讀者。同時,他要把傳統(tǒng)逐草而居的牧民生活方式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為即將消逝的游牧文明做可信的遺存。他雖非純粹的兒童文學作家,但是他期待通過文字鑿開一條直通心靈的通道,讓孩子們在認知自我、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懂得生命的豐厚、多樣和遼闊,明白精神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5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