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小學師生沖突常見諸媒體,沖突原因也逐漸趨向于“低起點”:學生不愿意學習,教師恨鐵不成鋼,心急之下行為略有失當,于是發(fā)生沖突;學生不遵守紀律,教師正常履行管理職責,嚴格要求之下抵抗暗涌,于是發(fā)生沖突。甚至,在看似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學生也可能主動“挑釁”師者尊嚴。
沖突的起因,可以歸結于德育本身。也就是說,這些看似偶發(fā)的個案,從本質上揭示了現行德育的一個焦點問題:德育的正面強化要求與學校德育的強制灌輸手段之間的矛盾沒有獲得根本性解決。如何既能保證德育的正面強化效果,又能避免學校德育的強制灌輸方式,已經成為當前道德教育亟須解決的一道公共難題。
筆者認為,要想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解決的是教育外在價值引導與學生內在自主建構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要構建一種能夠讓學生樂于接受的學校德育模式。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德育中引入敘事教育。這里所謂的敘事教育,就是遵循故事精神,以故事的教育性融入為手段,發(fā)掘內隱于故事內容及敘事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對學校德育方式進行敘事化設計與提升,實現學生自主成長。
敘事教育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敘事寫作。教育敘事的基本范式可以概括為“故事—反思—主張”,教師通過敘述有意義的教育事件,引發(fā)個體深度反思,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解和主張,從而獲得教育經驗,引發(fā)心靈成長。二是敘事課堂建設?!肮适聰⑹觥楦姓T導—自主建構—自我成長”是敘事課堂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故事敘述是基礎,情感誘導是策略,自主建構是手段,自我成長是目標。三是敘事課程開發(fā)。課程化是敘事教育落地與推進的主要策略,是教師在具備了必要的敘事反思能力和敘事課堂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對學校教育理念進行敘事化改造的課程建構。敘事寫作、敘事課堂、敘事課程是敘事教育的三大實踐模塊,相互支撐、彼此聯結,共同構成了敘事教育的實踐體系。
敘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進人的自覺成長”,包括教師的生命成長和學生的生命成長。一方面,通過教師的專業(yè)敘事,教師可以在不斷總結經驗得失中獲得專業(yè)能力成長,并在生命敘述中獲得精神上的富足與豐盈,實現教師基于自覺的生命成長;另一方面,通過對課堂和課程的敘事化改造與提升,以情感體驗為主要追求,形成以幫助受教育者實現自我建構和主動成長為手段的教育策略,建構一種有意義、有溫度的柔性教育范式,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自覺與成長自覺。比如,敘事課堂通過講述故事來營造教育環(huán)境,以心靈對話、情感體驗和情景感悟為主要教育策略,遵循“感觸—感動—感悟”的情感內化歷程,鍛造出一種直抵學生心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指向的是生命的自覺、主動成長。
敘事教育的課程化實施,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無痕德育的理想追求。比如,“我喜歡你”敘事教育課程,根據被表達人的不同,分為教師篇、學生篇和親子篇,讓師生、家長在講述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彼此走進內心,喚醒美好、善良和自尊意識。
運用敘事教育的德育實踐模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描述:一是以故事為載體,通過故事營造的教育環(huán)境來引發(fā)教育的契機,讓故事以更加隱蔽的形式觸動學生的心靈。二是以敘述為途徑,通過對故事進行形式多樣的加工和改造,讓故事以更加鮮活的力量開啟,走進學生心靈。三是以共情為特點,通過故事情境的再造和對故事情節(jié)的渲染,讓故事感化和引導學生的心靈。四是以重塑為目的,通過對故事教育價值的柔性植入,讓學生在故事中內化并建構道德觀念,升華心靈。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教體局)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1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