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希德(1921-2000年),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任復旦大學校長、上海杉達學院校長,著有《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的一天,福建泉州謝家忽然碰到一個意外,因為當時的電報由收報人自己翻譯,所以許多家庭都備有明碼本??墒牵x家的明碼本找不到了。就在老祖母焦急不已時,謝家稚齡的小女兒謝希德,輕而易舉地從一大堆書中找出了明碼本。這讓老祖母稱贊不已,也讓旁人覺得,這孩子真是讀書的好料。果然,謝希德長大后學習很好。她從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畢業(yè)后,赴美留學,并在1951年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
1952年,謝希德任教于復旦大學物理系。自此,她便與復旦榮辱與共,半生心血皆系于此。1983年,62歲的謝希德出任復旦大學校長,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她不僅為復旦,而且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yè)勤奮工作、嘔心瀝血。
作為復旦的掌門人,謝希德以科學家的獨有理性,沒有埋首于具體的細節(jié)和瑣事,而是充分考慮辦學方向、辦學理念和辦學指導思想,使學校走上高速發(fā)展道路。在她看來,復旦雖然名為綜合性大學,但是只有文理兩科,不僅難以應對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局面,而且更難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于是,謝希德主抓機構改革、管理體制改革、規(guī)章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在她的帶領下,復旦經(jīng)過調(diào)整,在原有院系基礎上,先后成立技術科學學院、經(jīng)濟學院、管理學院等,把學校變成一所擁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綜合性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有段時間管理學科曾在院系調(diào)整中被取消,而謝希德預見到這一學科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她力排眾議將管理學科與文科、理科、技術學科并列為學校建設學科,并實行“放權”管理:學院只需要向學校備案,即可單獨與外國大學的管理學院簽訂交流與合作協(xié)議。
為了使改革見成效,謝希德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為保證師資隊伍的相對穩(wěn)定和一定的承接性,她在研究生中挑選少量師資,聘任在校外貢獻突出的本校畢業(yè)生,同時有計劃地吸收國內(nèi)外學者,共同發(fā)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了改變“近親繁殖”局面,謝希德帶領管理團隊,邀請外國專家和外校專家到復旦講學,合作搞研究,同時選派大批骨干教師出國進修,做訪問學者。為鼓勵教師積極出國進修,她主動為教師聯(lián)系國外大學,許多教師的出國介紹信都是謝希德親自所寫。她還采用破格提升人才的辦法,使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并同時大膽使用年輕拔尖的人才,鼓勵學科間的相互交流、滲透,促進教師知識更新。此外,為了解決教師和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能讓他們安心工作,謝希德推行行政、后勤工作服務于教學的理念,與領導班子成員親自下基層,了解各方面情況。
在保障師資的同時,謝希德把培養(yǎng)高質(zhì)量人才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為了培養(yǎng)學生,她采取了許多措施。一是注重提高教授、副教授給本科學生上課的比例,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二是抓好“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工作,即基礎(知識 )、外語、實踐和能力。三是在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上提倡“三性”:靈活性、適應性和科學性。四是推廣“三制”,即優(yōu)秀學生的導師制、學分制、五級浮動記分制。五是大力開展繼續(xù)教育,緩解高等教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矛盾。在短短5年間,復旦大學先后舉辦6個專業(yè)干部專修科,3個專業(yè)大專班,受當時國家經(jīng)濟貿(mào)易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托,還開辦了13期干部培訓班,培養(yǎng)了1000多名專門人才。
桃李滿天下的謝希德,從未對人擺過架子,總是面帶微笑,令人覺得溫和又慈祥。她去世后,廈門大學美洲校友會的校友們緬懷她“希圣希賢領學風,德慧術智集疢躬;女流從此亦強者,杰出中華舉世崇”。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敬德書院)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1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