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看隨想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靈修哲學家,他以簡明、質樸的語言闡發(fā)他對人世現(xiàn)象的思索。他主張改造社會要從改變個人意識開始,提倡自我省察,反抗權威。這些觀點也體現(xiàn)在他對教育的看法上。他強調教育應該回到人本身,培養(yǎng)完整的人,發(fā)現(xiàn)恒久不滅的價值。只有個人改變,而這一過程更依賴個人對生活的認知和覺悟。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我們今天都習慣于批判體制,而很少從自身反省。改變體制最好的方法,就是省察自我,改變自我。也許這才是克氏最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楊贏)
什么是生活的意義?我們?yōu)楹紊?,為何奮斗?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我們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于某種知識的專家,那么,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
雖然生活確有更高更廣的意義,然而,如果我們未曾發(fā)現(xiàn)它,那么教育又有什么價值呢?我們可能受到高等的教育,然而,如果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為完整的一體,則我們的生活將是殘缺的、矛盾的,被許多恐懼所折磨;一旦教育沒有培養(yǎng)我們對生活持有一個完整的看法,它便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里,我們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門, 以致于教育除了是學習一種特定的技術職業(yè)之外,便沒有多大的意義。教育不但沒有喚醒個人的智慧,反而鼓勵個人去沿襲某種模式,因而阻礙了個人,使他無法將自身作為一項整體的過程來加以了解。
教育,并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一個只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xù),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所以,為了要尋出何謂正確的教育,我們必須探詢生活的全部意義。
整體的生活意義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并非是最重要的事,而我們的教育所強調的是次要的價值,僅僅使我們熟諳了某個部門的知識而已。雖然知識和效率是必須的,然而,把它們作為主要事物而加以強調的結果,則只會造成沖突與混亂。
有一種由愛所啟發(fā)的效率,它行得更遠,此野心所造成的效率來得更偉大;如果沒有愛——它使我們對生活有完整無缺的了解——效率便滋生了殘暴與無情?,F(xiàn)在整個世界上,情形不正是如此嗎?我們現(xiàn)行的教育,是以發(fā)展效率為其主要目標,因此它便和工業(yè)化、戰(zhàn)爭相銜接;而我們便陷于這個無情競爭與互相毀滅的大機器里。如果教育導致戰(zhàn)爭,如果教育教導我們去毀滅他人或被人毀滅,它不是完全失敗了嗎?
要建設正確的教育,顯然地,我們必須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了解它的意義,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能夠思考, 不是指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實地思考。一個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者,是一個不假思索的人,因為他遵循著一個模式;他重復著說過的話,循著一個窠臼去思考。我們無法抽象地或根據(jù)理論來了解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們自已。而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在于此。
教育并非只是獲取知識,聚集事實,將之編集匯合,教育是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而明白其中的意義。然而,整體能經由“部分”加以了解——可是這卻是政府、組織化的宗教、獨裁政黨所嘗試的工作。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養(yǎng)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們可能獲有學位,具有像機械似的效率,然而卻沒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識;它并非來自書本,它也不是機巧的自我防御的反應,或具侵略性的斷言。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可能比一個博學的人更有智慧。我們把考試和學位當做衡量智慧的標準,而培育了一種躲避人生重大問題的心智。智慧是對于根本事物、現(xiàn)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謂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別人身上喚醒這項能力。
教育,應該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恒久不滅的價值,使我們不致于只依附公式或重復口號;教育應該幫助我們拆除在國籍和社會上所豎起的柵欄,而非強調它們,因為這些柵欄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了對立。不幸的是,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們變得卑屈,變得機械化,變得毫不思考,雖然教育喚醒我們的智力,然而,它使我們的內心殘缺不全、矛盾、沒有創(chuàng)造力。
對生活如果沒有整體性的了解,則我們個人的或集體的問題只有加深、加廣。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學者、專家、尋找工作的人,而是培養(yǎng)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們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因為惟有在這樣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惟有了解我們自己本身時,恐懼才會終止。如果每一個人想在每一刻里澄清他的生活,如果他想面對生活上紛雜的事物、生活上的災難、生活上突然降臨的苛求,他便必須更具彈性,因此,他必須不為種種理論或某種特定的思考模式所束縛。
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附和社會,或與社會消極地和諧相處,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fā)現(xiàn)真正的價值——它是經由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而來。如果沒有自我認識,則自我表現(xiàn)成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種種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沖突。教育,應該喚醒一個人自覺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滿足自己的自我表現(xiàn)。
如果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相互毀滅,那么學識又有什么用呢?一連串殘酷的戰(zhàn)爭,一次緊接著一次地爆發(fā),顯然在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方式里,有某種根本上的錯誤。我想大部分人對此都有所察覺,然而,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加以處置。
制度——不論是教育上或政治上——的改變并不神奇; 當我們自身發(fā)生了變化,它們便改變了。個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一旦個人不了解它自身的整體過程,那么任何制度——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的——都無法為這個世界帶來秩序與和平。
(選自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張南星譯,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