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校長,兼任北京援疆教師和田市工作隊副領隊。2018年,時任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區(qū)實驗學??倓罩魅蔚膭⑷A,積極響應市區(qū)支援新疆教育扶貧工作號召,懷著對教育的堅定理想和信念,投身大漠,來到剛開始籌建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兩年時間里,他帶領支教教師一起努力,讓“北京經驗”在新疆這所小學落地生根,為這里的學生打造了一片“知識綠洲”。
支援邊疆教育
在新建校從零開始
在距離北京4500公里的新疆大漠,有一所小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這所學校是北京市教育系統(tǒng)扶貧援疆項目之一,在荒涼的大漠里,這所學校仿佛是一片“綠洲”,為當地的孩子帶來生機與希望。
劉全華是這所學校的校長,2018年,時任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區(qū)實驗學校總務主任的劉全華,懷著對教育的堅定理想和信念,投身大漠,來到剛開始籌建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來到新疆參與支教工作,我的想法和初衷很簡單,只想利用自己的一些經驗,為邊疆地區(qū)的師生做一些貢獻,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接受到好的教育,能夠通過學習增長見識。” 劉全華說。
作為新建校,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劉全華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來到學校,他的印象是:“外面高大上,里面空蕩蕩”。“學校統(tǒng)計的學生數量是1300余人,少數民族學生600多名,學??⒐ら_學時,還有10個班級的桌椅、黑板沒有配齊!學生們站著聽課,老師們站著辦公,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睘榇耍瑒⑷A三天三夜沒有合眼,他多方溝通,幾經協(xié)調。直到親眼看著桌椅進班、黑板裝上,他心里才踏實。
創(chuàng)新探索實踐
讓“北京經驗”落地生根
學校的設備設施完善后,擺在劉全華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打造優(yōu)秀教師隊伍了。對此,劉全華進行了細致的統(tǒng)計調查走訪。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共有教師109人,包含17位北京援疆教師。其中,66名教師年齡不到30歲,有些剛剛走出校門,缺乏教育教學經驗。此外,他發(fā)現(xiàn),當地學生漢語水平也不太高,“我記得,學校開學后,我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時,維吾爾族學生幾乎沒有能夠用漢語回應我的,大多數學生甚至像受驚了一樣趕緊跑開。課堂上,三年級的學生還不知道一些簡單的漢語詞匯是什么意思……”
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后,劉全華便想盡辦法解決。怎么才能讓學??焖俚剡\轉起來?怎樣才能讓大漠里的孩子們開闊眼界、積累學識?他將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歸納,創(chuàng)新實踐,努力探索出一條能夠使學校提質發(fā)展的捷徑,讓師生能夠從中獲益,讓“北京經驗”能夠在新疆這所學校落地生根。
遇到困難時,劉全華就會繞著學校的操場一圈又一圈地走,反復思索,想盡辦法。有時候,因為一些事情進展得不順利,劉全華便會安慰自己,重新反思。劉全華說,能夠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動力,除了學校里淳樸善良的師生,還有來自心底的一份信念:“我曾聽當地人講過很多老一輩援疆人的感人故事,被深深地觸動了。那一代人秉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犧牲奉獻精神,來到這片大漠,在這里開辟出一片綠洲。為了這片大漠,他們犧牲了太多,那是第一代援疆人,而學校里有些孩子,就是他們的后代。我不僅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握住‘接力棒’,薪火相傳,更要為當地人和援疆人的子孫后代做一些事情,讓孩子們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我要無怨無悔地干下去,我不是來援疆的,而是來回報的?!?/p>
劉全華為學校開發(fā)了“陽光文化”教育理念,將育人目標定位為“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快樂自信的陽光少年”。他說,這里雖是邊疆,但師生也同樣享受著國家政策的陽光雨露,他希望師生們能夠自信、樂觀,像陽光一樣帶給別人無私的溫暖,讓人生活成一道光!他重視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他時常將自己在當地的見聞感受與學生分享,告訴學生,曾經有一代又一代“邊疆人”在這里奉獻青春,無怨無悔,守護著大漠,守護著“祖國的西大門”?!拔視r常會通過一些故事,讓學生明白,我們共同守護的,不僅是國,也是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種情懷要種進孩子們的心里!學生們雖小,但未來面對新的時代、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他們需要從容、自信,具有國際化的視野?!?/p>
設計活動抓教研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轉眼,劉全華已經在這片大漠上呆了兩年的時間。在這七百多個日夜里,他從校園文化設計到設備調試安裝,從建章立制到課程教學,從教師培養(yǎng)到學生活動……在他的努力和精心管理下,學校實現(xiàn)了跨越式發(fā)展,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在當地廣受贊譽。
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提升文化素養(yǎng),劉全華還設計了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的學習活動。詩經、楚辭、唐宋詩詞等書籍成為了孩子們的必讀,“每日一詩”、經典誦讀、書法等各種傳統(tǒng)文化活動,更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此外,他還開設了剪紙、京劇臉譜繪制、風箏繪制、傳統(tǒng)武術甚至太極扇等10個社團活動,將育人浸潤到學校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里,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藝,學有所長。
對于支教工作,劉全華想得更為長遠:“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了,要為這片大漠留下什么?要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庇谑?,他和17位援疆教師積極行動,每人承擔一個教學主題,緊抓教師隊伍培訓。劉全華和老師們加班加點,帶領當地教師多學習、多實踐,大家?guī)缀醵际恰皾M負荷加速奔跑”的狀態(tài),手把手、一幫一地為當地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引領和促進受援地教師專業(yè)成長。
短短兩年時間,劉全華和其他支教教師、當地教師一起努力,為這所新建校交出了令人滿意的一份答卷:學校學生在和田市主題演講、體育比賽、文藝表演等活動中斬獲佳績;2019年4月,劉全華組織的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填補了和田市規(guī)范開展科研課題研究的空白;在2019年和田地區(qū)教師說課展評中,學校年輕教師分別獲得數學學科第一名、語文學科第五名的好成績。
劉全華認為,這就是他工作的意義,也是他尋找的答案,他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帶給這片大漠的,是生機與希望。(文/現(xiàn)代教育報記者 蘇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