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當今時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手段,兩者協(xié)同并進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路徑。作為全球經濟和科技高地之一,德國憑借政策引領、學科融合、數字賦能、校企聯合等方式,大力推進科技與人文教育協(xié)同,實現文科新發(fā)展。
1 科研“卓越戰(zhàn)略”帶動學科交叉
德國政府在2005年啟動“卓越計劃”,并將其作為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推動的頂尖大學建設和跨學科研究的核心計劃,旨在打造德國世界一流大學、提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前兩期(2006—2017年)的“卓越計劃”共計投入約46億歐元。如今,“卓越計劃”已進入第三期,并更名為“卓越戰(zhàn)略”,將集群建設引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內部、高校之間、高校與校外科研機構之間建立“集群”。
根據德國聯邦教育部的定義,卓越集群是指在國際范圍內有競爭力的、由一所高?;蛞粋€高校聯盟申請的以項目為導向的研究領域。卓越集群的誕生,改變了德國原本各自為營的單一學科科研模式,實現以科研問題為導向,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相互融合、協(xié)同發(fā)展。
自2019年1月起,第三期“卓越戰(zhàn)略”正式啟動,資助周期從2019年至2027年(原計劃至2026年,后延長一年),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預計共投入40億歐元。原來的大學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和增強高等教育機構實力的“未來構想”三個資助項目變?yōu)閮蓚€,保留“卓越集群”,并新增了“卓越大學”項目。這兩個項目成為新一期“卓越戰(zhàn)略”的核心,“卓越大學”入選高校需至少擁有兩個具備跨學科研究能力的卓越集群。譬如,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時間性”集群將歷史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的量子技術研究則融入了倫理學視角,實現了科技與人文的交叉融合。
在遴選標準上,“卓越戰(zhàn)略”也凸顯了科技與人文跨學科交叉的重要性。評估高校時,“大學治理能力”和“跨機構合作”被作為重要指標。德國海德堡大學通過整合醫(yī)學院與哲學系的資源,推動了醫(yī)學倫理學與生物技術的聯合研究,這種跨學科協(xié)作模式在評審中受到青睞。
德國卓越集群建設打破了學科、院校與科研機構、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無形之墻”,注重學術的多元綜合,為跨學科建設創(chuàng)造更多制度性條件,也為科研合作提供更多途徑和平臺,滿足國家、社會和學術全面發(fā)展的需求。
2 專業(yè)跨學科叩開文理協(xié)同大門
德國高校積極推動文科與科技類學科的深度融合,在專業(yè)設置上強調科技課程與人文課程的有機結合。以新興的數字人文專業(yè)為例,它有助于充分開發(fā)并利用數字技術、數字化和計算機工具,探索和解答人文科學領域的諸多問題。可以說,數字人文學科不僅是一門理論科學,更是一門應用科學,數字化和數字方法在理論上得到體現,并深度融入學科及其研究領域,在解決具體實踐問題時,也與基礎科學緊密相連。
在專業(yè)設置方面,德國一些高校自主建立起數字人文協(xié)作機制,并開發(fā)了先進的語言處理平臺,為數字人文學科發(fā)展奠定基礎,也為文科轉型提供了新的方向。德國特里爾大學的數字人文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來,已成為德國乃至全球同類中心中的佼佼者。作為一個跨學科、模塊化結構的研究與服務并重的中心,特里爾大學數字人文中心敞開大門迎接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這意味著文科生同樣有機會申請這一前沿專業(yè)。值得一提的是,該校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量身定制了互補類課程:文科出身的學生需選修計算機相關課程,以拓寬技術視野;而理科出身的學生則需補充文史知識,以豐富人文素養(yǎng)。這種系統(tǒng)且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專業(yè)安排,無疑為數字人文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注入了新的動力。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也設立了專門的數字人文專業(yè),其課程體系涵蓋計算機科學、算法、語言學、文學等多個領域,體現了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的深度融合。
在平臺建設方面,德國萊比錫大學的eAOUA平臺由古典學與計算機科學的跨學科團隊開發(fā),提供先進的數字分析工具和資源,支持大規(guī)模文本分析和數據挖掘。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在媒體藝術領域進行創(chuàng)新,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和媒體等學科專家學者合作推出“數字工程”課程,以實現數字藝術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形式創(chuàng)新。德國科隆大學的數字人文研究所則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版圖,與比利時魯汶市展開緊密合作,共同促進全球學術交流和技術共享,助力數字人文領域的國際化發(fā)展。
3 “雙元制”推動高等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
說到德國的“雙元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德國的職業(yè)教育。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高等教育科技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打下堅實基礎。在該模式下,學生在校園內系統(tǒng)學習專業(yè)知識,同時在企業(yè)實習中應用所學,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深度結合。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yè)技能,還鍛煉了他們的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能力。
同樣,德國的高等教育也踐行著“雙元制”模式,且由來已久。德國高校的“雙元制”模式是職業(yè)教育“雙元制”的進一步發(fā)展,即高校與企業(yè)聯合培養(yǎng),將理論知識傳授與職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一種培養(yǎng)模式。“雙元制”模式的核心在于,學生要在高校和企業(yè)兩個不同的學習場所進行學習和實踐。這種結合方式靈活多樣,但主要可以歸結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與職業(yè)教育深度融合的“雙元制”,另一種則是側重實訓融合的“雙元制”。
德國高等教育決策咨詢機構科學審議會提出,這種新型的高等教育“雙元制”模式應被推廣到所有實踐性強的學科領域。目前,德國高校“雙元制”模式主要在應用科學大學或職業(yè)學院中施行??茖W審議會特別指出,綜合性大學的理科、文科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也可引入“雙元制”模式。未來,文科碩士研究生“雙元制”培養(yǎng)將成為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推動科技與人文教育協(xié)同向縱深發(fā)展。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區(qū)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4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