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

    首頁>檢索頁>當前

    提升網絡育人能力的四個轉變

    發(fā)布時間:2024-11-28 作者:楊既福 來源:中國教育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切實提高網絡育人能力,需要把握網絡特質,推動內容供給從“宏大敘事”向“有用有趣”轉變,話語體系從“單向灌輸”向“對話分享”轉變,角色身份從“主客分離”向“交互共融”轉變,治理生態(tài)從“單向發(fā)力”向“多元協(xié)同”轉變。

      內容供給從“宏大敘事”向“有用有趣”轉變。網絡育人要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征和需求,聚焦學生在專業(yè)學習、職業(yè)規(guī)劃、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所需,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xiàn)育人目的。網絡育人作品旨趣務求靈動鮮活,堅持小切口、微視角、場景化、生活化,善于用小故事講大道理,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書寫家國情懷和價值追求,在場景設置、情節(jié)編制、人物塑造等方面,為學生呈現(xiàn)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體驗,拉近心理距離,提高網絡育人認可度和達成度。在快節(jié)奏的網絡社會中,用戶對快速回應的訴求更加迫切。要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fā)教育領域大模型,支持師生全天候互動、全場域陪伴,并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及時滿足學生對效率和個性化服務的需求。結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進行“學生畫像”,精準掌握學生需求,提前預警異常行為,提供個性化內容推送和服務指導。需要注意的是,要確保算法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因過度依賴技術而產生的偏見。

      話語體系從“單向灌輸”向“對話分享”轉變。網言網語是網民情感、思想、個性的外在表達,網絡育人要加強網絡語言的使用,在表達方式上堅持年輕化、時代化、接地氣,轉變“單向灌輸”的話語習慣,把晦澀枯燥的理論學術用語轉化為富有時代氣息和審美志趣的網絡詞匯,通過身邊人、身邊事解讀宏觀抽象的方針政策,讓青年學子在通俗話語中讀懂深刻、在平凡生活中感悟初心。數(shù)字化時代,僅有語言敘事或傳統(tǒng)的視頻圖像已難以吸引青年學生,數(shù)字化、圖像化、微碎化是打開數(shù)字化時代青年學生心門的密碼。網絡育人作品創(chuàng)作和表達要善于借助信息技術,將復雜的育人內容以生動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強化聽覺、視覺、感覺等感官沖擊和沉浸式互動交流,以小視角折射大道理,借助微傳播弘揚主旋律,不斷創(chuàng)新網絡文化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要巧用藝術呈現(xiàn),網絡育人的藝術化呈現(xiàn),既能借助互聯(lián)網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綻放新光芒,又能讓青年學生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魅力。用好小說戲劇、音樂舞蹈、文化典故等傳統(tǒng)文化形式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種藝術形式,讓思政教育變得更具內涵、更有溫度,用文化堅定信仰,用藝術滋潤心靈,用科技傳遞能量。

      角色身份從“主客分離”向“交互共融”轉變。互聯(lián)網讓學生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同時,志趣相同的學生往往擇群而入、筑圈而居,易形成阻隔屏障和圈層壁壘。在網絡育人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度,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提升。通過引導學生突破圈層思維,打破對話交流屏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網絡文化活動,增進情感認同和友愛關系。及時捕捉圈層輿論場域的動態(tài)變化,著力提升設置議題能力,引導網絡圈群話題走向,拓展交往空間。在網絡育人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網絡作品創(chuàng)作的主體,要積極打造學生參與網絡作品創(chuàng)作的平臺和欄目。針對參與網絡育人作品創(chuàng)作的師生,開展專業(yè)化全方位專業(yè)培訓,構建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共同分享網絡育人作品的思想對話與交流機制,通過“用戶生產內容”,真正形成網絡育人作品創(chuàng)作浩瀚的力量之海和智慧之海。網絡社會的“精彩”與現(xiàn)實社會“平淡”的懸殊,可能導致學生在社交和心理上產生割裂感,進而影響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自我認同。應注重加強網絡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引導學生清醒辯證地看待網絡與社會、虛擬與現(xiàn)實、不同空間中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樹立健康的網絡人格。加強網絡法治教育,強化網絡言行責任,促進網絡角色與現(xiàn)實身份的和諧統(tǒng)一。

      治理生態(tài)從“單向發(fā)力”向“多元協(xié)同”轉變。推動網絡平臺互聯(lián)互通,建好建強媒體矩陣是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育人體系迭代的必然要求。要著力打造教育管理服務、教師教學服務、學生學習服務的公共性、專業(yè)性平臺,推動數(shù)據資源共享,實現(xiàn)一網通辦。社會網絡媒體平臺應注重行業(yè)自律,強化教育公益功能,推動網絡育人作品共創(chuàng)共享。有條件的學校要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建好用好本校的校園網、視頻網、資源網以及公眾號、視頻號等媒體矩陣,形成網絡育人合力。線上線下都是育人的重要場域,兩者不可偏廢。要更好發(fā)揮線下課堂育人主陣地作用,推動啟發(fā)式、互動式、項目式教學改革,彌補線上教學的互動缺失。網絡是國家治理的新場域,要樹立綜合治理理念,構建跨部門、跨區(qū)域、跨行業(yè)協(xié)作機制,重塑網絡育人多元協(xié)同共治體系。堅持依法治網,完善網絡社會治理法律法規(guī),及時將管網治網的有效做法、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規(guī)范,推動建立自主、透明的網絡空間治理制度體系。深刻認識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隱蔽性,全面適時把握輿情動態(tài),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導權,構建積極向上、健康清朗的網絡育人空間。

     ?。ㄗ髡邌挝幌抵貞c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24JDSZK079]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11月28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综合13p,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av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b id="r1e9l"><meter id="r1e9l"></meter></b>
    <strike id="r1e9l"></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