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唱到‘孩子啊,我親愛的孩子’時,臺下傳來的抽泣聲讓我瞬間理解了什么是‘生死與共、水乳交融’。”日前,三明學院22歲的音樂專業(yè)學生朱紜,在表演民族歌劇《沂蒙山》時,與八十多年前那位沂蒙山區(qū)的普通婦女產(chǎn)生深刻的情感共鳴。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讓理論教學跳出“教材”框架,讓思政的力量直抵人心?近年來,三明學院以藝術為橋,精心創(chuàng)排演繹一系列彰顯信仰之光、飽含精神力量的紅色文藝作品,將蘊含其中的思政教育資源,轉化為滋養(yǎng)師生成長的精神養(yǎng)分,讓專業(yè)學習浸潤濃郁的“思政味”,同時讓藝術專業(yè)外的其他師生,在美的熏陶中得到精神洗禮。
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激活紅色基因
“我是8月1日建軍節(jié)出生的?!痹撔!兑拭缮健穼а輩潜塘岬奈⑿χ袔е环萏厥獾膱远āK哪昵?,她被原版《沂蒙山》深深震撼,萌生了在同樣有著深厚紅色底蘊的三明學院排演這部歌劇的想法。在她的帶領下,導演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組織歷史背景研討、文學分析工坊等,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尋。
“這4年,我們見證著一屆屆學生的成長,”吳碧玲在手記中寫道,“許多同學從單純的參與者,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組織者——思政育人的意義,在此刻變得如此具體而生動?!?/p>
為了貼近角色,朱紜反復觀看山東民間藝人表演視頻,苦練身段姿態(tài),細細揣摩“舍子救孤”時那踉蹌卻堅定的臺步?!皩а葑屛覀兿胂蟆镒钪匾娜送蝗幌А?,那一刻,眼淚真的失控地砸在了戲服上。”回憶排練歷程,她動情地說道。
在原創(chuàng)話劇《忠烈之門四英魂》的創(chuàng)排過程中,該校播音主持專業(yè)教師蔡小斌特意邀請思政課教師介入,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育深度融入話劇排練,構建起“思政教育—劇本研讀—角色塑造—舞臺實踐—復盤提升”的閉環(huán)教學模式。
“當我們站在校園舞臺上重述這段歷史時,正是在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敘事,讓當代大學生從‘歷史的旁觀者’轉變?yōu)椤竦睦^承人’?!辈绦”蟊磉_了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
在反復磨礪中淬煉成長底色
“第一次接觸梅林戲,我完全找不到感覺?!?第六屆福建省大學生戲劇節(jié)展演非專業(yè)組一等獎獲得者該校大四學生李念橙坦言。于《金溪河畔女紅軍·獄中托孤》中飾演紅軍連長黃木珠的她,得到了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梅林戲代表性傳承人黎秀珍的悉心指導。
“黎老師強調(diào),黃木珠即使在獄中受刑,腰桿也絕不能彎,那是一名戰(zhàn)士的骨氣;但托孤時的手要軟,要輕,因為那托著的是未來的希望?!睘榱四蔷洹拔业暮⒆影 钡某唬钅畛瓤嗑毷畮滋?,膝蓋因反復練習跪步而布滿青紫。
最讓她動容的,是將梅林戲帶進中學實習課堂的經(jīng)歷?!昂⒆觽兡乔宄憾鴮W⒌难凵褡屛颐靼祝S木珠托付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代人對于未來的希望?!彼锌?。
四年間,吳碧玲見證了太多學生的蛻變:“有準備考研的同學,在完成每天8小時的密集排練后,繼續(xù)挑燈夜戰(zhàn);有同學生病在醫(yī)院打完點滴,立刻趕回音樂廳投入合練?!?/p>
其間,最震撼心靈的成長,來自與真實歷史的觸碰。當《忠烈之門四英魂》劇組的學生在三明市寧化縣革命紀念館親眼看到烈士遺骨鑒定報告時,“忠烈”二字從此有了具體而沉重的重量。“法醫(yī)發(fā)現(xiàn)烈士們腰椎多有橫向裂痕,那是被繩索勒斷脊椎卻依然挺立赴死的證明……”學生鄒家琪的聲音有些哽咽。
在自覺傳承中續(xù)寫時代新篇
“當站在舞臺上,我們不再僅僅是表演者,更是那段精神在當代的傳承者?!鲍@得第六屆福建省大學生戲劇節(jié)展演專業(yè)組二等獎的余孟楠道出了所有參演學生的共同心聲。
從單純追求演唱技巧,到深入理解角色的靈魂;從對傳統(tǒng)戲曲感到陌生,到主動將其帶進課堂播撒種子;從背誦臺詞,到用生命體驗去感受歷史——這堂特殊的“劇場思政課”,讓抽象的歷史教科書化作了血脈中奔涌的信仰。
為了精準掌握寧化客家方言,鄒家琪每天對著錄音反復模仿、練習。“雖然很難,但當我最終用方言在舞臺上喊出‘學堂可毀,此心不滅’時,仿佛真的穿越時空,觸摸到了那個15歲少年滾燙而不屈的靈魂?!?/p>
一段時間以來,這場始于舞臺的育人實踐,其影響正延續(xù)至更廣闊的空間?!拔乙阉斫獾囊拭删裰v給更多同學聽,讓紅色基因在歌聲中代代相傳?!敝旒嬙谘莩鲂牡弥袑懙馈?/p>
“未來,我要把梅林戲的獨特韻味和其中蘊含的紅色故事,帶進更多的課堂?!崩钅畛葘ψ约旱氖姑辛烁逦恼J識。
當藝術的千般磨礪與思想的深層升華同頻共振,育人便達到了最深刻的層次。紅色的火炬,正在新時代青年的手中熠熠生輝。更多關于傳承、創(chuàng)新與成長的故事,仍在這菁菁校園的劇場里,接續(xù)上演,生生不息。(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 黃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