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當前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新修訂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的試教過程中,我收獲頗豐,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首先,新教材更加注重發(fā)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立足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新教材精選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增強了課程內容的生動性,表述也更加科學。例如:第10課,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材將不同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內容單獨設課,形成了第7課《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第14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和第21課《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全面系統(tǒng)展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源流和我國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教材單獨設置第5課《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一課,充實了這一時期我國古代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加強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其次,新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更加系統(tǒng)化和科學化。新教材精心編排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清晰的歷史脈絡,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如學生對于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歷史脈絡和線索梳理存在一定的困難,試教教材對原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和取舍,把原教材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第11課《元朝的統(tǒng)治》整合成第11課《元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把原教材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fā)展》和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整合為第12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經過以上調整,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更能凸顯“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這一單元主題和階段特征。
最后,新教材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增加了學史方法指導。新教材引入了許多生動的案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更加積極地參與討論和思考。例如,在原有地圖基礎上增加了“讀地圖”欄目,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圖,更有針對性,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如,新增的“學史方法”欄目,在“如何把握史事要素”專題中,從什么是史事、掌握史事的作用、史事要素分析等方面介紹,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史事的方法。
在新教材的試教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由淺入深不斷進行課堂轉型,教育觀念也要不斷更新。作為有著20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我要與時俱進,主動面對新時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只有做到轉變觀念,積極了解新課標、新教材的新變化,才能付諸正確的行動,準確達成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目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將以此次新教材試教為契機,將學習所得融入日常教學,付諸行動,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和感悟,體現新教材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系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八中學教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weilaiguolv00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